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三、选题设计
1.《论语》与《孟子》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历史法。
(3)文献资料与网上查询法。
(4)调查法(侧重于孔孟故里的学生)。
参读书目:
(1)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孔孟的部分。
(2)周月亮《孔学儒术——早期儒学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3)张传开、汪传发《十大哲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
(4)《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杨树增《先秦诸子散文•诗化的哲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刘冬颖《与圣人对话•孔孟精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黄卓明《诸子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9)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联系《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谈谈孟子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何处?
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历史法。
(3)文献资料与网上查询法。
(4)统计法。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 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 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教学重点:学习孟子善
用比喻说理、气势磅礴的论辩 方法。教学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
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教学步骤:
一、作者:孟子,利用教学软件介绍。教师补充介绍孟子精神:
1、“君子当自强不息”一种 奋发向上的精神。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3、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古往今来的许多仁人志士。
二、由 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出“仁政”,初中文字简单,提到孟子由这样得思想,具体措施并没讲,《寡人之于国也》谈到具体得仁政措施。
三、学生读课文,注意断句、读音。
四、划出文章层次(一)1—4段:为引入仁政做铺垫。5—7段:仁政具体措施。
五、第一部分:
(一)、疏通文字,教师提问,订正:河内、河东 、凶、移、然、加。
tag: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二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