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了解起点 1、引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板书课题)问:关于乘法,你已经知道了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之间有不同意见,由学生自己各抒己见,师不发表任何意见) (2)你会说哪些乘法算式?(指名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一写) (3)会读这些算式吗?(读刚才同学写在黑板上的算式)学生尝试读教师指导正确的读法。 2、关于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顺势导入: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探究验证 1.创设情境 谈话:昨天,我们班玩拼图游戏,有的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了这些图形(出示图,共5幅)。 看,他们拼出了什么? (师在黑板上贴出以上图形时,有意把每幅图形上下之间的位置分开,为下一环节写算式做准备。) 交流汇报(有小伞,三角形,星星,花边,小屋和树) 2、展开 (1)每个图形各用了几根小棒呢?请列出算式。(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 (2)反馈汇报:引导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师:你想汇报哪幅图?算式是什么? 生:我汇报的是小伞图,算式是:5+5+5+5=20(师把算式板书在小伞图的下面)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4=20 师即时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算式的?同时及时板书 5×4=20。 【备选一】如果学生先汇报乘法算式,就先请其解释算式的来历,再通过提问:“谁有不同的方法?”来引出加法算式。 【备选二】如果学生之中没出现用乘法计算的方法,就提示:谁能用乘法来表示吗? 这样通过引导,每幅图都分别让学生说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教师都适时板书每一道正确的算式。最后完成板书: 5+5+5+5=20 5+5+4=14 4×5=20 5×4=20 4+4+4+1+1=14 3+3+3+3+3+3=18 3×6=18 6×3=18 14+6=20 10+10+10=30 3×10=30 10×3=30 (3)观察并同桌讨论 咦!左边的怎么既可以写加法算式,又可以写乘法?右边的怎么只能写加法算式? 讨论: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把加法改写成乘法? (4)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3、老师现在想到了一个乘法算式(4×3),你猜这个乘法是从哪道加法算式变过来的? 生思考作答,引导说出两道加法算式。(3+3+3+3=12或4+4+4=12) 4.小结:现在你知道了乘法的哪些知识? 5、你认为刚才××同学说的对吗?(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 三、解释应用 1.出示主题图,先指导看书,这个游乐园里有哪些活动?(观缆车、过山车、小火车)选择你喜欢的活动算一算一共有几人? 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1)报出乘法算式,问:4×3表示什么意思? 【备选】如果报出加法算式,就问乘法算式怎么写? (2)你喜欢乘法还是喜欢加法? 2、用乘法表示下面的加法 8+8+8 =( )×( ) 4+4 =( )×( ) 1+1+1+1=( )×( ) 9+9+9+9+9+9=( )×( ) 如果有10个9连加,乘法算式是什么?30个9?100个9? 3、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5×2吗? (提示:5×2表示什么意思?你可以用画图、声音、动作或写加法算式等来表示5×2的意思。) 首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基础,这样在了解学生的起点中捕捉教学的生成点,用好学生身边的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这个环节,我以情景引入,直接出示教材上的小棒图提供同数相加的学习素材,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样充分利用教材的范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资源共享。重视数形结合,提供具体情景,学生通过实物图、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对照,理解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同数连加与乘法的联系,同时再次数形结合,形象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并通过提问:你喜欢加法还是乘法?初步体验乘法的简洁性。 再次体验乘法的简洁性 拓展升华,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张扬个性的空间。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tag: 教学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