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948  栏目: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3.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有些问题具有较强的挑战性。
主要体现在练习和实践活动当中,如P7的题目。其中,第十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要求学生注明单位。有余数算式的单位应提示学生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根据后面的问题,学着写单位名称,不要讲什么同名数相乘等于异名数之类的规定。(举例)算式列完以后,还要让学生进行口答,有余数问题,口答就更显必要,只要求学生通过口答表现结果,不要提高要求,至于笔答要到四年级作要求。第12题要求写出完整的算式,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先填写,然后交流,讲讲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种思考方法,老师们在备课是应把学生探索的几种方法备出来,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思考方法呢:
1.定除数,再选被除数来试除,联系余数比除数小。
2.当没有余数,想好以后再在被除数上加1。
3.凭直觉一步定上。
学生不管选哪一种方法,只要能算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不要作过高要求,更不要讲关系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P8的实践活动“我们去植树”,我们来看一下,教材提供了同学们去植树的劳动场景,出示了一些在植树劳动中产生的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和经验去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方式是:小组合作交流与个人列式计算相结合。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让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解决问题,不能简单地上成综合练习课,就是直接出示题进行计算。
2.合理安排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观察画面,从整体上把握活动内容,分段解决问题,分成两段:去植树P8、在植树P9。
3.几个较难处理的问题教师应予以适当指导,此类问题平时不作要求。如(带星题),读一读,这类题目不要强求学生列出算式,可以直接口答,能表述一下就可以了。
4.除了解决教材中已经提出的那些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场景图进行提问,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素材提出问题。
三.认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百以内数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是学习千以内的数。老的教材在第四册是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把千和万放在一个单元内教学。其实,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大数的机会并不多,让他们联系具体素材先学习千以内的数,到三年级再学习万以内的数,有利于学生的认数学习,这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学段认数教学的一个特点。
本单元教学内容大致分成四段:
1.认识整百数(及一千)和整百数的加减;P16——P18
2.认识几百几十和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P19——P21
3.认识几百几十几;P22——P24
4.三位数的大小比较;P27——P29
5.单元复习,整理并应用基础知识。P30——P32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从有利于培养数感和学生自主探索考虑,增加三位数的认识和计算这个循环段,而四位数的认识就不作本学期的要求。
2.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
(1)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按几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
(2)把认数和简单的加减口算有机结合,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因为无论是整百数加、减整百数,还是整百数加整十数与相应的减法,都是以数的组成为基础,都是把数的基础知识迁移到计算里,使认数和计算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所以,在教学本单元的口算时,千万不要用法则之类的规定去约束学生,应该根据数的组成来进行口算,使数概念在应用中得到加强。
3.精选教学素材,体现在:
(1)借助木块和计数器认识数。
木块是第一次出现的学具,以往都是以小棒作为数数的工具,由于这个学期学的是千以内的数,用小棒很难表示,所以选用小方块作为学具。我们来看P16的例题,可以看到一个方块表示“一”,10条方块拼成一片表示“一百”,10片方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的学具,尽快让学生熟悉1个、1条、1片、1堆小方块表示的意思。教学这到例题时,可以分五步进行:
认识用小方块表示的一百,复习“10个十是一百”;
 
认识几百,从一片表示一百推理出几个一百是几百;
 
认识一千,一百一百地数,推出10个一百是一千;
 
利用计数器读数、写数,同时落实千位,拓展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
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整百数的加减口算。
 
这里的口算,包括后面的口算都让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不要求学生用统一的计算方法计算,只要是学生自己探索出的、能正确、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应该允许。通过交流,在相互评价、比较中,学生可以选择“优化”的算法,但这个“优化”的过程要学生自主完成。
(2)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读、写、计算,教材里有很多,如电表度数、字典页码,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3)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如P20第四题、P30第四题(看一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www.lexue88.com 4.重视数感的培养。体现在:
(1)用多种形式表示数,加深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理解。除了刚才所提到的用木块、计数器表示数以外,P17第一题出现了数轴,P20出现了人民币,P21出现了木料堆,P21出现了邮票书本,P23出现了练习本。
(2)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如P30的第一题,要求学生“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用数精确地描述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重视估计,继续练习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间的大小悬殊状况。如P17的第一题、P18的第三题、P25的第五题、P28的第六题、P29的第七到第九题、P32的第十二和十三题,老师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数的认识和读写的教学提示:
(1)要重视数数,把握数数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有:
①解决数序问题,,借助计数器掌握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顺序。
②体会满十进一,解决数到9以后拐弯的问题。
③要解决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问题,(P22)这里不讲读的法则,重点让学生去体验。
④要解决中间有0的数的写法问题。(P23的第二和第三题)
(2)引导学生体会同一个数字写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如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在百位上就表示3个百。
2.本单元的口算要多作练习。如P17、P21的5——8,这样的口算经常练习,为估算、笔算作基础。
3.比较数的大小教学提示:
(1)要让学生自主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并注意方法的优化。
比较数的大小,学生是有经验的:一方面他们在以前学习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多次接触甚至解决过这样的问题。所以,教材没有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来看P27的例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出比较312和285这两个数,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想法。(读一读)第一种方法学生是凭数感加上自己的理解;第二种想法是上升到自己抽象出方法来了。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说,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上升到第二个层次,注意方法的优化。
(2)要把比较数的大小的各种情况进行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三位数的大小比较其实有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比数位,如97(  )110
第二种是数位相同比最高位百位,如312(  )285
第三种是百位相同比十位,如279(  )285
第四种是百位十位相同比个位,如398(  )396
例题学完以后要把这四类题放在一起整合,让学生系统地进行练习,发现比较的规律,但不出法则。
4.要重视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许多数量是变化的,往往是有规律的,帮助学生发现变化规律能较深刻地认识这些数量。本册教材没有独立安排探索规律的例题,这样的例题要到三年级才安排。但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许多找规律的习题。如P18的第六题,通过填表,学生从中能看到在一共要走1000米的前提下,已经走的米数越多,还要走的米数就越少,从而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还有P24的第七题、P31的第八题,这道题有些难度,先让学生整体把握,看到第一排的数总体来看是越来越小,再局部观察,具体看一看数位上的变化,找出变化规律。做的时候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的时间充分一点,不要急于求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相关文章

tag: 数学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