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看入手,将苗族音乐舞蹈中的精彩画面展示给学生,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得以充分感受。
了解苗族民间风情,培养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
改变以往教学出示歌单的老模式,以“情趣调动学生的听觉,培养学生以听觉记忆力”的方式进行教学。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充分体验歌曲特有的旋律美。
让学生在歌舞表演中进一步体验音乐的情绪,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教学反思
“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渗透的核心理念。的确,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小学音乐课,我们不可能培养一代人都成为未来的音乐家,国家也不需要新一代都成为音乐家。那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就需要我们通过艺术的教育手段去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的能力,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毫无疑义,“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正是出于这个基点而来的。
就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如何有效地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感受”与“检验”这两个关键环节。
《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歌曲是根据苗族声变调的旋律填词而成的。表现了苗家儿童吹起芦笙、敲起铜鼓,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歌曲旋律欢快、跳跃、流畅、节奏感较强,具有舞蹈性和浓烈的苗族民间音乐风格。
为了切实体现审美教育,我将本课的目标设定为:
1.通过《苗家儿童庆丰收》的演唱,感受贵州苗族儿歌的风格特点,体验苗族民间音乐的美感和苗族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简单苗族集体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
根据作品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着力抓住“感受与体验”这两个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环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全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激趣导入;二、感受苗族人文风情;三、在演唱中体验;四、在表演实践中深化体验。课开始时,我以导游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带领大家去一个“既遥远又神秘”的地方旅游为“悬念”,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以组织律动的方式拉开序幕,将组织教学、音乐韵律感的培养有机渗透其中,使课前的三分钟形成了全体参与动起来的局面。为深入理解《苗家儿童庆丰收》这首作品的内涵作了铺垫。
从现在学生的情况看,他们虽然曾通过电视等媒体,对苗族民间风情有所见闻,但获取的信息毕竟非常零散,难以对苗族相关文化形成印象。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上山下乡的时间很少,难以得到亲自去苗寨体验民间音乐的机会。因而,我特地精选了由贵州省政协、贵州电视台共同录制的VCD作为课程资源,编辑制作了课件,随即将苗族音乐、舞蹈中的精彩画面展示给学生,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从看中充分感受苗族的人文风情,孩子们在这艺术的氛围和感受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活动之中。本课从一开始剪辑的苗族山歌、芦笙独奏曲,到后面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听磁带范唱等环节,都是让孩子们从听中充分感受苗族音乐特有的音韵美。同时,还利用有趣的课件帮助他们快速地归纳和记忆歌词。尔后,再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练唱歌曲,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旋律美。课后许多学生都对我说:“老师,上了这节课后这首歌曲经常在班里传唱。”我想,如果通过我们的教学,能够使音乐深深地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和期盼的结果吗?
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舞”起来才会对音乐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学跳了简单的苗族舞蹈,并让孩子们围成了大自,以苗族特有的困舞的形式进行苗族歌舞表演,这也将本课推向了高潮。从孩子们的笑脸和投人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真正融人了音乐,充分感受和体验了音乐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这种乐趣来自于他们全方位的主动参与、来自于他们对苗族民间风情的感受和体验、来自于他们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总之,审美是音乐家教育的核心,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把握好感受和体验这两个关键环节尤为重要。
tag: 儿童 , 二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二年级音乐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音乐设计 - 二年级音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