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华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而蒋老师的课上得很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里要感谢他,感谢他为我们送来了这么一节可以挖寻很多“金子”的课。
蒋老师的这一节课,研究的主题非常的鲜明。一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悟情。教学中理解后两句诗时,让学生换关联词的这一环节,表面看起来像是在理解诗意,其实不单是理解了诗意,主要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悟情。同样,对“千尺深”这一词语的理解,也是为了让学生悟情。还有,听歌曲《朋友》,比较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区别,布置的作业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悟情。第二,教学的设计,体现了一个层次性。围绕着研究主题,蒋老师设计的让学生悟情的环节,从浅入深,层次分明。先是由“送别”一词引出了离别之情;再是说《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结合课文内容引出了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然后通过理解诗句与词语来感悟两人之间的友情;接着通过听音乐、欣赏、仿写等形式让这种感悟进行升华。我相信,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文中两人之间的感情以及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是深深地掌握了。
更可贵的是,蒋老师的课中,也体现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情感时,老师没有把个人的理解或教参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感悟。比如对诗句的理解,对“深千尺”的理解,对“忽”的理解等,老师注重的是引导。二是体现了对文本理解的多元性。特别是在对“忽”的理解上,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汪伦为什么这时来?2、李白为什么不辞而别?学生在老师充分调动了情感后,各种答案涌了出来,但是老师没有压制,而是认真听取,及时鼓励,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让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多元性的认识让教学效果更好。
听他一堂课,胜读一年书!蒋老师的这堂课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有为的老师,更让我们取到了真经。向他学习,向他致敬!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此文转载于网络
http://blog.zjhnedu.com/user/982/archives/2006/6373.html
,古诗《赠汪伦》教学主评材料
tag: 教学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