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挡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脚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在也没有追上。
在这一段中,我们从“撒开长腿”、“有力的长腿”、“蹦来蹦去”、“不一会儿”“远远地甩在后面”等词语可以充分感悟到鹿腿在危难时侯的力量。我们还可以从“凶猛的狮子”、“猛扑过去”这些对狮子的描写词语中对比出鹿的勇猛、鹿奔跑的速度。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把这段话用课件展示出来,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并不恰当的狮子追赶野牛的视频,和老师不太流畅的范读。这样精彩的课文片断就草草了之了。
(三) 拓展更有效些
第三对关键词:旁征博引、延展宽度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对学生
认知进行补充引领,做得好,可以使教学更高效,但是做得不好,会有画蛇添脚之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补充了一段影像资料——狮子追野牛。录像中的狮子个子瘦小,没有凶猛的样子,狮子跑动起来是慢镜头,跟本无法用它来衬托出鹿奔跑的速度。所以,个人认为,这段录像没有起作用,反而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能不能补充一段文字资料,介绍说明狮子是动物中的长跑健将,每分钟速度是多少米,相当于现在的汽车速度。通过狮子的凶猛和健跑来衬托鹿腿的健跑,这样的对比,给孩子的认知冲突是很大的。
大明点评
一、备课备到心里
从教师预设的教案到生成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遗漏的环节。鹿把自己
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这个点很好,这就叫意言并举,在发言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在学生表达的同时师可顺势引导:假如能用上比喻句的话会更好。这么好的一个点把它忘了,很可惜。还有,你能给抱怨再找一个同义词吗?也漏了。
上课时,老师手里捧着教案,不时瞟几眼,这都说明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把教案备到心里去。
二、回归略读课文
文本解读的准度决定教学的效度,教师在教学的把握上就是精读课文的处理。而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应该让它回归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
建议:“多一点”“少一点”
1、多一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少一点教师的牵引
由于教学将其当精读课文来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得过多,放得不开。刚才有老师也点评了,如在概括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环节等,都放得不够。
不过,中段的略读课文与高段略读课文处理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半扶半放。比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教师在预设时有两个层提示。第一次提示:( )的鹿角 ( )的鹿腿
第一次的提示性语言少,让学生的发挥空间大。
第二次提示:鹿来到池塘边,看见自己水里的倒影,鹿非常欣赏自己( ),而抱怨四条( ),当狮子扑来时,鹿( )帮助他死里逃生,而( )却挂住树枝上,险些让他丧命。
第二次的提示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更全面。
假如教师真的按预设来教,倒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可惜的是,老师出示第一次提示语时,根本没让学生练,接着很快就进入第二次提示练习。
2、多一点默读浏览,少一点朗读指导
让学生实践、锤炼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是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可以这样认为:略读课文教学中的“略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教学;“浏览”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学习中习得的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将学生逐步渡向独立阅读的彼岸。
由于教师一开始就将定位定在精读教学上,因此,教学中还是偏重朗读指导,而学生的默读、浏览得不到实践。
3、多关注导读提示
每篇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导读提示,本文的导读提示是:《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在学习之前,也可引导学生先关注“导读提示”,对“导读提示”的所示要求进行梳理,以“导读提示”为参照,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和读悟要点,并以此为线索,串连和主导阅读探究活动。
策略:尝试归纳法
可以说,本节课教师用的是演义法。什么叫演义法?就是教师带领着学生逐段学习,逐段感悟,最后让学生懂得了一个道理。教师不妨尝试归纳法。在整体概览后,问学生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或许学生认识到的道理不那么深刻,不那么准确,但也没关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悟,再回归课文,去寻找依据,来论证自己感悟到的道理。这样更能体现略读课文那种“放”。
我们设想一下,孩子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可能会初步感悟到:鹿的角很美却差点送命,鹿的脚很丑却救了命。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悟去找句子认证:鹿角的美,美在哪儿?美的角却差点送命,哪里可以体现?鹿的脚很丑,丑在哪儿,丑的脚却挽回了生命,体现在哪儿?
随着不断深入教材,孩子的感悟会越来越深。
,《狮子和鹿》听课记录及评课tag: 狮子 记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