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县东湖中心小学 林发桢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主题编写的。四篇课文形式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发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作者第一部分先略写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第二部分具体细致地叙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事,以杨桃为主线,写“我”、老师和同学看杨桃时的不同情景。“我”看杨桃时,按照父亲的教诲在自己的角度认认真真地看杨桃,并实事求是地画成了像五角星的形状,自己觉得很满意;老师看杨桃,是老师听到同学们想当然地嘲笑我画的杨桃时,亲自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杨桃;同学们看杨桃,是老师请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看杨桃,发现这个角度看杨桃,确实就像个五角星。老师借机教育同学们看事物要有自己的角度,并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同时要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为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最后写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结果的思想方法。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学情分析
为减轻学生学习的坡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并说说自己看到的杨桃什么样,体会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通过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 “审视”、“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讲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听写词语。
2.听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内容。
二 、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学们和老师对“我”的画分别是怎样评价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勾画的语句及感受。
表情读同学的表现:哈哈大笑起来……
3.指名读第二段:“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的怎样?抓住语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意图: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希望用文章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全文主题的关键词“老老实实”来形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是力图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情感的升华点、主题的凝聚点。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激起学生的课堂实践兴趣,使学生能够围绕中心话题,自主研读文章,理解文章所承载的情感。
4 .实物展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
5 .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
6 .指名汇报老师的表现:自由读第六段,找出老师的动作词。通过“看、走、审视”等一系列动词,从“我”的角度观察事物。
7.分角色朗读,老师和同学们的对话,体现两者态度的不同。
8.交流问题: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严肃了?读相关语句.
9.当老师让学生坐到我的座位观察后学生的态度有发生了那些变化?生读出语句。与刚才的态度比较,对比语句,你发现了什么?体会“…….”表示同学不好意思的神态。
意图 :在此处的教学中,我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理解同学们的心理。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10.指导朗读。多种读文,如对比读,评议读等。
11.老师看到同学们的态度转变后,他的态度由原来的“严肃”变成了“和颜悦色”。出示思考题,生自学18段内容。
思考题:(1)老师的话里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我们什么?
(3) 举例说说什么叫“角度不一,样子不一”。
(4)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5)老师说的这段话是什么道理?
12.指导朗读这段话,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采取范读、引读等手段。
1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这个道理仅适用于画画吗?为什么对我来说“一生受用”?
对比读两段内容交流体会,指导背诵。
意图:在这一设计里,我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难点,目的在于想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探究与文本进行交流,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把外化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同时借助、引读、范读、对比朗读、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拓展应用
1.现在,让我们看着大屏幕再来整体感知一下全文,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
我想对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2、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你有哪些体会、感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
意图:以“实事求是”为桥梁过渡,引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归现实,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下自己的理解。这是对文本的运用,也是对文本的升华。
四、归纳概括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人文性: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工具性:课文对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具体细致,形象生动。运用对比手法,从一件事的叙述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板书设计:
11画杨桃
我 像 自信
实事求是
,林发桢《画杨桃》互动教案设计和反思tag: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