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课堂预设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预设

11-07 15:34:49   浏览次数:101  栏目: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预设,

 缙云县新建小学  楼伟峰

设计理念:

全诗情意殷切、韵味深远,这就要求我们把这种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把这种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诗人将离情别绪皆倾注在一杯“酒”中,一斟一酌,几许苦涩,几许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一语击心,可谓笔力千钧。本课力求在紧扣诗的语言精妙之处咀嚼涵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研究讨论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融情与诗
1、创设情境,简要介绍送别诗。
(1)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正所谓“相别容易相见难”,因此,离情别绪便成了文人们吟诗作画的永恒主题。
(2)谁能向大家介绍一首送别诗?
生尝试背诵《赠汪伦》,体会其中的朋友之情。
(3)听,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
生细心感受体会其中的悠伤、凄凉等情感。
(4)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
①有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生尝试多种形式介绍王维。
预设:
生1:我知道王维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等。
生2:“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曾经一度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
②课题当中哪个字表示这个意思?使:出使。
③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
④噢,这个人姓元,叫         
⑤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一(元一或元大),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
⑥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再来读一读。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⑦听我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来读一读。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过渡:
王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称赞王维:“口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王维之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番。
①多媒体课件播放,生仔细听范读(2—3遍)
②生自由练习朗读,熟悉诗文。
③生尝试读诗,初知古诗内容:(大量地读)
师随机正音。如 舍    shè   :解释为房子。
                     shě  :舍不得,不忍分开。
               朝   zhāo
                   cháo
2、生尝试读诗,想像“诗中有画”。
写得多好呀,老师都不禁想试一试:(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当大家静静地听老师朗读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①我仿佛看到了渭城下了一场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蒙蒙细雨,如牛毛如花针,如蚕吐出的丝)
②重点:浥:湿润,这里用的很有分寸,雨刚刚湿润了尘土而不湿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如果是大雨,可能道路泥泞,坑坑洼洼地就缺少了一丝美丽。
③我仿佛看到了――柳色新:理解“新”,体会“新”,朗读出“新”。
④我仿佛看见―――客色青青:客舍为何会青青,原来都是柳树的绿映衬出来的。
生随机朗读,品味其中清新的韵味,朗读指导到位。
过渡:
多美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渭城这美丽的景色,欣赏着美丽的画面,来背一背学过的这两句诗。(课件出示渭城美景)
过渡:
渭城这里的柳色           
渭城这里的空气           
渭城这里的旅舍           
渭城这里的朋友           
三、再读古诗,渐入佳境。
1、体会美丽,感受荒凉。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即将分别这行西出阳关,出使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的美丽(出示课件)
2、引出阳关外的荒凉,正确理解“西出阳关”。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凉。黄沙满天,人迹罕至,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陕西的渭城出发,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达到,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张骞出使西域13年,苏武出使西域19年,班超出使西域30年,一想到这,王维便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①(课件出示)
渭城这儿生机勃勃,或许安西那儿(           )。
渭城这儿春雨绵绵,或许安西那儿(           )。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或许安西那儿(        )。
②如果是你,此时此刻,你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领悟表达其中的那份情感。
3、初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出示课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你来说说。
融情与话,练习感情朗读。
四、三读古诗,感知诗情
1、品酒酿情,理解“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1)喝尽了这杯酒,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是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生用心去读一读体会。
预设:
①生1:我品出了悲伤。师:那我们把这悲伤干了。还想喝吗?……
除了悲伤,你还喝出了什么?
生2:我喝出了依依不舍。师:那我们把它干了,你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
②我能把这“更”字换成“喝”字吗?“劝君喝尽一杯酒”。
③对,不能,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意,而且有意无意地拖延着分手的时间,好让朋友多停留一刻,临别一刻,临别依依,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相对无言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以后,从此“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读……?你能学着来读一读吗?
重点指导朗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再送送他吧!
生激情齐读,体会,朗读到位。
五、四读古诗,升华入境
1、欣赏《渭城合唱》
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有人把它改编成了曲子,并且唱了出来,静下心来,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细细体会,入神入境。
2、感情并正确地朗读古诗。
在这略带忧伤的氛围中,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生感情朗读古诗,读到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意境。
过渡:
一首古诗,让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聆听一首动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可贵,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记录在我们的本子里,记录在我们的内心里,记录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六、抄写古诗,完成积累。
1、正整抄写古诗,积累古诗。
2、延伸:阅读有关著名的送别诗。
设想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
渭城
(美丽)
更尽一杯酒
阳关
(荒凉)

附件:补充资料


工整书写古诗:  
             补充资料1――王维:

[1] [2]  下一页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预设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