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11-07 15:37:14   浏览次数:718  栏目: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 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www.lexue88.com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 [2]  下一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