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渭塘实验小学 俞金珍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介绍了我国皇家园林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并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本节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感悟、想象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民族强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这段历史距今已经有一个世纪,文中介绍的景物已经消失,许多地方的学生也不能亲身到北京去看一看圆明园的遗迹,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为此,在本节课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虚拟地参观圆明园,了解它的历史,并与课本紧密结合让学生体验圆明园的“兴”与“衰”,体验我们民族的苦难,热爱我们民族奋发图强的今天。
教学目标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结合有关媒体资料,阅读课文,体验课文对圆明园的描述。
3、想象、思考、讨论,读完本文后讲一讲自己的感情体验。
教学难点突破:
1、课文描述的景物难以再现,学生难以有身临其景的体验,本节课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在因特网上了解相关内容。
2、课文描述的历史事件距今已远,学生难以有如临其时的体验,组织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断以了解史实。
3、发挥课文“兴”与“衰”的对比描写的优势,突出民族耻辱,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网上讨论组、论坛,让学生自由想象、表达、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安排:
本节课,共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自主体验文中所描述的景、物、事;第二部分,让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体会。
两节课的教学地点都是在能上网的计算机教室中。普通教室可使用一台计算机,使用预先从圆明园公园网站下载的网页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课文学习
1、导入
教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谁能说一说你亲身到过的、或多电视上看到的非常有名的地方?
众学生:天安门、长城、兵马俑、乐山大佛… …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处著名圆林好不好?
(教师放映幻灯片,其中的显示图片之一如下)
教师:看了以上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
众学生:太破了!怎么这么惨啊!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就写了这里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出示课文题目:圆明园的毁灭)
2、圆明园的位置
教师:课本第一段说园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一起从文章中寻找答案。
教师:大家看到了吗?圆明三园是哪三园?
众学生: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教师:是不是它们周围还有一些小园?这些小园分布在圆明三园的东、西、南三面。圆明园就像深蓝夜空中的月亮,而这些小园就像月亮周围的星星。这种布局很独特,很美!这就叫“众星拱月”。
3、圆明园曾经有过的景物
教师:圆明园这么好,大家希望去看一看园里有哪些景物吗?
众学生:希望!
教师:下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并结合以下网地址提供的网络资料,理解课文描写的内容。
教师:读完这两段内容后,大家谁能说一下园中哪些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哪些景物是根据诗情画意建造的?
(找学生分别回答)
教师:为什么说它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找学生分别回答)
4、圆明园被毁
教师:美丽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看一看电影《火烧园明园》描述的情景!
(播放《火烧园明园》电影片断)
教师:看了英法联军的掠夺、破坏,大家愤怒吗?
众学生:愤怒!
教师:让我们看看本文作者用哪些词汇揭露了他们的罪恶行径!大家试着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删去,再读一读是否还能表现出英联军罪恶的深重。
(让学生利用换词、删词比较、体会文中的表现力。)
5、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教师:同学在阅读了课文,从网上看了圆明园的介绍后,讨论一下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它的是美好的,所以被破坏了才显得悲惨、可耻、愤怒。
第二部分: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到“圆明论坛”上跟贴发言。论坛网地址:http://www.yuanmingyuanpark.com/zy/zjlt.htm。具体内容如下:
1. 1. 主贴1:“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请把想的写下来!”
2. 2. 主贴2:“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
跟贴举例:
(1)我想是不~!现在的社会不会因为你以前的风光而想的现在也会风光的!这就是社会,也就是说社会就是这样的。不要重建~!让所有中华的儿女们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有这样一段让人齿冷的历史!!!
(2)如果将来我们有了足够的财力,并且我和其他人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我一定把圆明园创建!向世界显示我们的自豪!
(3)不赞成在原址重建,能否既保留历史的同时,在别的地方重现圆明园风采。
3. 3. 主贴3:“请大家在愤恨之后,再讨论一下民族自强、民族团结的意义吧!”
总结,利用圆明园公园等网站资料,形象、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利用网上论坛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已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效果。
论语文阅读体验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西方体验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这种交流不是他们的现实个性的交流,而是通过作品进行的体验与体验的交流,即作家在创作中与读者进行意念的对话(如考虑读者趣味、社会需求),读者在接受中创造性地体验作家灌注进作品的体验。尽管西方美学家诸如席勒、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柏格森、弗洛依德、马斯洛和马尔库兹等对体验的理解各自不同,但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从感性、生命的层面去追问体验的意义。用这种体验美学的理论观点来考察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不如意理象,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重知识化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人”所特有的感性需求和主体体验。可以说,只重知识,忽视体验,使学生得不到性情的陶冶、灵魂的提升,这是过去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失误。西方体验美学启示我们,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神游于课文的内部世界,从而在体验的愉悦中找到打开阅读理解大门的钥匙。
(一)何谓“体验”及“体验教学”
“体验”不同于“经验”,二者词性不同(“经验”为名词,“体验”为动词),内涵也有差别。据《辞源》释,“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含义,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同于“经验”仅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于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人类的心理体验按照由低到高的完整序列,构成一个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其中,审美体验居于最高层次,读者在这种审美性体验中,常常是一种沉醉痴迷,心神震撼的审美状态。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体验,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亲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部世界的绚丽风光,进而追问和探求课文的意义世界。如果学生只是如看戏般置身于课文之外,处于麻木的听课状态,那么,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难说创造性了。
tag: 教学 圆明园 情感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