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圆明园的毁灭》情感体验教学课型设计,
语文阅读体验教学即从学生的主体体验入手,循着课文情感体验的“蛛丝马迹”,把学生导入课文特定的情感世界中,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进行体验教学
首先,进行体验教学可以寓情于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离开了感情需要,人就不能生存。情感不但是人心理生活中最富有诗意、最富浪漫色彩的部分,同时也是人心理生活最深邃、最富创造力的部分。但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却因个体的人生阅历、知识底蕴的多寡而见高低。因此,在人生有限而直接体验不足的情况下,多阅读美文,掌握在联想和想象中神游于作品意境的体验方法,同样可丰富人生的各项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最富有情感的领域,因为各类文章中由语言描述的意象世界无不涌动着作家强烈的情感体验。试想,没有对儿时无忧无虑生活的深切体验,鲁迅如何能写出隽永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没有经历亡国之耻的痛苦体验,都德又如何能写出不朽名作《最后一课》呢?作品灌注了作者痛彻骨髓的情感体验后,就不再是干枯冰冷的赝品,而是生机勃勃的艺术之花了。如此,只要当读者在阅读时被作品感动,也就意味着他正在作品的情感海域中泛舟,感受作家创作时复杂的情感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的深入,读者就会产生感情上的愉快和精神上的陶醉,正如宋代欧阳修读梅尧臣诗时所体验的那样“陶畅酣达,不知手足之将鼓舞也。”〔1〕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典范性作品,许多篇目都寄寓着作者浓郁的情感体验。其中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邪恶的抨击、对英雄的赞美、对山河的爱恋、对愚蠢的厌恶、对虚伪的讽刺等等。学生在对于文中的审美对象进行体验的过程中可净化情感、愉悦精神。如学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可培养学生勇于搏击、锐意进取的激情;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培养学生宁静、和谐的情感。《百合花》蕴含了人世间至真至善的友情;《祥林嫂》虽是悲剧,但因作家有意识地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可培养学生同情心,探究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体验深沉的悲愤,感受强烈的激情,使“不快感”转为“快感”。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就会在体验中以心换心,在激情中沉醉和超越,在振奋中创造和奉献,在“最高的瞬间”窥见人生的秘密,这就是马斯洛所谓的“高峰体验”吧!
其次,阅读体验教学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阅读智慧。
打个比方,只有亲口吃过梅子,才能望梅而止渴。如魏书生在教《核舟记》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用纸叠出核舟的模型。学生根据提供的数字叠出像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形状。魏老师接着要求学生在上面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面面相觑,无能为力。当然,魏老师并非有意为难学生,只是要让他们体验到:连画都难,何况在核舟上还是用刀刻的呢!如此,学生自然就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技艺的精湛而折服,思想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渗进文章的情境之中了。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从不熄灭,是因为他们总感到自己是知识的挖掘者,体验到因自己边思考边工作而带来的愉快感。”〔3〕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产物。学生作为“观文者”也必须“披文以入情”,即捕捉语言文字背后的形象,并把之幻化成心像,如此才能感知事物形象的优美,进而体验到作家的感情,直接面对作家的灵魂。例如,孙犁在《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作品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描写的背景上,看到的却是一幅清丽和谐、安静明朗的画面。这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永生嫂勤劳淳朴、温顺善良的形象。阅读时不仅要捕捉到“女人在编席”这样一个简单信息,还应调动感觉和想象去体会文中所描述内容的形、味、色、香等特征。比如许多学生对苇眉子这种事物并不熟悉,这时应调动起学生的感知觉和想象力。学生应像一个梦幻者一样,似乎触摸到苇眉子,以一种感应的行为沉浸在体验之中,顿时,他感湿润、柔和、光滑和细薄,并应联想到与苇眉子有相似特征的其他事物,如“天鹅绒”,于是内心唤起一种美好的感觉,随即认定编席的主人也是美丽、纯朴、善良的化身。经过如此细致、活跃的阅读,我们就可以找到打开作家意识世界的秘诀:“芝麻,开门!”这种浸透了学生个体体验的理解和感悟如此透彻,怎能不称之为一种阅读智慧呢?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进行审美的方法。阅读时自然而然地将作品的意象幻化为可以显现在眼前的具体形象,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形象进行加工整合,从而得出更深刻、更鲜明的认识。
很显然,要搞好阅读教学,贯彻人文精神教育,就必须告别肢解课文、空洞说教的阅读教学模式,而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紧紧抓住体验这一环节,既要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贯注在课文中的作者的心理体验,又要注意唤醒学生记忆仓库里的情感体验,使之交互感应,消解沟通和遇合。即在对话交流中与作者,作品主人公一起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进而达到体验的最高境界,从而取得最佳阅读效果。
从以上论述可见,体验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如何顺着课文内部的情感体验线索,激发起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在此过程中,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课文为中介,三者如影相随,因体验起,为体验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4〕语文教学的境界也大抵如此。体验教学的精髓正体现在无教之境中。它是一种教的艺术与学的艺术乃至与之相关的种种关系合成一体后所产生的强烈共鸣,一切传导和接受都显得自然而然,从而共同形成一种最理想化的教学境界,此景此情,“我”即为主体,难辩师生孰主孰客,皆随文入意,随情入境,从而智随心展、能随言成。
【注】
〔1〕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
〔2〕《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3〕苏霍姆林斯《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教学
刘晓旭
摘要:语文教学由于其学科特点,而对教学过程的主体体验有自身的要求。通过以体验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建立语文学科体系,是符合学科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主体体验体验式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用发展的眼光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的主体体验,正是构建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能够采取这一举措,也可以说这正是由于语文学科有着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所决定的。这个特点与语文教材的内容、属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材中所选定的课文篇目主要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生动的审美情趣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通过对语言文字、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这些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必须通过一种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艺术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每一节课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达到最有效的实践。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主体(即师生双方)可以不断地得到文学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思想情操的启迪。应该说,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决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而是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一种本应具有的实实在在的属性。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的属性可以作如下论述:它是一种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即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的师生思维的互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关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转而重视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启理性和感性思维的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建构语文课堂的主体体验教学有哪些实施途径呢?
一、建构主体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情境。由于这个环节处于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所以它也正是调动学生情绪进入良好的课堂状态、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抓住了引入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就等于提高了一半。学生如果能通过引入的环节,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是要我学的苦差事,反而会当作是我要学的快乐的事,并且会自觉地把这种求知欲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圆明园的毁灭》情感体验教学课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