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研读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从题目中“自己”“别人”两个词语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德国,走进那个奇丽的世界。
【评析】:用课题中的“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这一步设计可谓一箭双雕。既用灵活的形式拎起了文本内容,起到了复习第一课时教学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作用桥梁,牵起了本课时的教学,为即将要完成的主题揭示与深入奠定了认知的基础。
二、 教学“美丽”,欣赏别样的风景。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并做过渡: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指着图片)这就是德国人家中的花。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德国人花的句子,体会花的美丽。
2、学生迅速读书,划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 找出句子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研读此句,花之美体现在哪里?
(2) 组织交流,教师预设流程: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美丽便在花朵的簇拥与颜色的鲜丽中。教师引导:看着图片,能说说你文字映在你脑中的形象吗?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美丽还在花朵的多中。教师引导:“花的海洋”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此问题架设阶梯:假如你在站在这样一条街道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如同沉浸在花的世界中,自己的全身似乎都已经被花包裹起来一样。)教师趁机小结:所以,才会有季羡林先生所说的“应接不暇”之感。
(3) 练习朗读,关注师生共同关注的重点词句。
【评析】:先是快速阅读的文本寻找,然后是针对性极强的“再次研读”,接着是激情碰撞的成果交流,最后是学生探讨之后激情朗读。不难看出,在张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历经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全文甄别的阅读寻找——深入文字内部的思考阅读——展示自我的言说——情感充盈的释放朗读。张老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孩子从语言文字的表层逐渐潜入文字的内部,而后又跳出文字的圈子,统观全局,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吸收、悦纳、外化,实在是一个步子稳、效果实的设计。
三、教学“奇特”,欣赏与众不同的魅力
1、教师过渡:面对这样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色,季羡林先生看出的却不仅仅是美丽,更有一份奇特。这奇特是什么?你能找出文中的句子吗?
2、展示句子: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子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组织讨论这样的花奇特在哪里?
(2) 教师预设:
不养在屋里,而是养在窗子外面。
——这只说出了表层,我们可以再深入探讨:这样的种法给种花人与看花人带来了怎样的视角变化?引导学生说出:
养花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即花的枯燥而单调的花的背面。
看花人——看到花的正面,即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精彩一面。
【评析】:实在佩服张老师审视文本的“另一只眼睛”。看似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在张老师“视角变化”的引导中,变得豁然开朗,意味十足,彰显了四两拨千斤的妙用。透过文字,开掘出的两种“角色”不仅为学生通过文字看内在意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与榜样,还给孩子进一步认识文本内核铺就一条通道。
(3)教师引导:那街上花的景色我们也可以从这两个视角来欣赏。此时,如果你是站在街上的一员,你想怎样来读好这段话?(欣赏、沉醉、心旷神怡等);如果,你是作为一个养花人来读这句,你想读出怎样的感觉?(欣慰、成就感、自豪感等)
【评析】:顺势而读。视角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能给学生的读书带来全新的感受,这步设计将课堂变得曲径通幽、起伏有致。
3、教师过渡设疑:这是一件很有趣的现象。种花人欣赏不到花的精彩,而看到花之精彩的人却不用种花,是吗?教师引领学生大胆破疑,引出第三自然段中句子: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自己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 这句话,季先生呈现了两种角色,你如何看待这样的角色关系?
(2) 组织交流:
角色的重合性:养花人是美丽的贡献者,他们把自己的花养给别人看;同样也是美丽的享受者,他们也会上街也会看到自己的花的精彩,更能看到别人花的精彩。因此,养花人也是看花人,看花人也更应该是种花人。
(3) 厘清了这样的角色关系,你和同桌谈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 朗读这段话,把自己的理解送到文字中,再把自己的理解拉回到自己的朗读中。
【评析】:这里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重点,更是难点。面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教师没有一味放任的让学生自我言说来遮蔽执教者在课堂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没有越俎代庖地包办一切。而是从先前认知中已经厘清的“养花人”“看花人”角色这个崭新的角度入手,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架设桥梁、铺平道路。如此设计,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四、对比民族心理,深化文本主题
1、教师叙述:可以这样说,临街窗子上花的美丽并没有真正吸引季羡林,真正吸引先生的是种花的方式。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貌。不一样的种花方式折射出不一样的民族心理。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2、教师展示表格,与学生共同完成。
国度 种花方式 文本依据 养花心理
中国 养在院中或者家里 养在屋子里
德国 养在外面 栽种在临街窗子的外面
3、对于表格中“养花心理”一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对话:
(1)教师点拨:在中国,你觉得人们养花是为了什么?你能看出中国人养花的心理?
——(中国养花总是在院子或是在家里,总是把自己与花封闭起来。很多文人或者有雅兴的人养花是为了陶冶性情,所以中国人养花关注自己。)
——教师小结:所以,在中国,你能看到多少看花人?养花成了养花人自身孤芳自赏,把玩侍弄的一种消遣方式。
(2)对比中国,德国人养花则是另一番风景。你能感受德国人与中国人养花的不同心理吗?
(3)学生交流:
开放:养在外面,绝不将自我封闭起来;
奉献:养花不是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
共享:自己花别人可以看,别人的花自己也能看。
(5) 教师小结:对比了中德两国人民不同的养花心理,我们再来读读作者的这段话,意味必将不同。教师出示并要求学生齐读: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自己屋子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评析】:这步教学似乎有些“走题”,脱离了文本而去讨论中德两国的文化心理,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也似乎有些大而无当。然而从最后一步回归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语句来看,不能不说这实际上设计者的匠心独运。文化心理的对比,不仅拓展了关于文本的认知高度,更重要的是对比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德国人养花的民族特点与文化心理,从而让学生更加透彻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tag: 教学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