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教学过程更具美感——《画家和牧童》案例
小港七星延陵小学 张哲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观,更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展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汉语的魅力,更因为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所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升华美,成为时下教师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讲述唐代一个牧童大胆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两个人物的优秀品质:作为一个地位尊崇、画技高超的著名画家能在众人不绝于耳的赞颂声中,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从善如流,虚心的美德令人感动;而小小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了”,纯真率直!不盲从、实事求是,勇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同样令人钦佩。除此之外,其中作者的语文文字的构建,所体现的自然朴实,形象逼真,对于二年级学生初步地感受汉语的奇妙韵味,也是相当出彩!于是经过认真地审阅和思索,我决定以“美”作为此文教学的主题,用“质疑美”作为全文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以质疑“著名画家画出的画是否都是对的,都是美的?”作为初始点;而后质疑课文的文字美、人品美;进而延伸质疑教师教得美,学生学得美?让质疑引发学生发现美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欣赏美、升华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主动地激活审美情趣,培养审美习惯,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全身心地去感受语文课所体现的美。我为自己的这一设想而欢欣鼓舞, 并且对此文的教学大胆地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美的导入:切身实际感受画美,激活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阶段,我给学生欣赏了几幅属于他们同学的画作(有油画棒画,也有水粉画,还有国画……),让他们用语言、动作,甚至是一声叹息来评价一下同龄人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画画方面的知识,为欣赏戴嵩的国画奠定审美基础;二来利用同学的作品,让他们更贴近美,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从而激活其潜在的审美情趣。
也许,当老师将画作展开,学生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哇——”;也会有同学都雀跃不止:
生1:老师,画得真像呀!
生2:画得真是栩栩如生呀!
老师更可以不失时机地铺垫文字美的塑造,让学生潜意识地形成一股创造语文美的冲动:你的“栩栩如生”用得可真是时候,给画增添了不少美呢。
生3:他们真是小画家呀!
师:你的评价简单、高明!(竖起大拇指表扬他)
……
相信彼时,学生审美情趣,早已被激活,老师此后让他们欣赏戴嵩的《斗牛图》、《三牛图》、《归牧图》,而后引出课题,更会让学生对从课文中去挖掘美产生极大兴趣。
设计美的欣赏:赏析课文内容,感悟美的内涵。
1、感悟语言文字美:过去的教学方式,对于欣赏课文中的文字美,基本有两种方式:其一,在初读课文后,将其定为检测学生自学成果的一个途径,拿出几个重要的词语或教师认为美的语句,请学生读读,而后是解释意思、造句和理解含义。这样的单独列项,只能是机械地操练和理解!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的主动性,而且让词语本身的美也变得索然无味;第二种方式稍好些,教师的处理也较为灵活,将赏析文字美放在了具体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虽然语言环境中,文字美的赏析的确达到了其预定的效果,但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却破坏了整篇课文赏析的美感,整个教学过程的美感。为了避免产生上述两种不良后果,我承接片断一,在请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前,设计了以下引导:
tag: 教学 语文 牧童 如何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