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体会两次掌声的含义
师:同学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我们才能很好地体会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师:假如小英子就坐在我们的旁边,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她是那样的紧张害怕,不敢走出自己的座位,你想说?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你上去吧!
师:英子此时就需要你这样的支持和鼓励。谢谢你。
生:英子不用怕,我支持你!
师:你们的支持是对英子最好的鼓励。还想说什么?
生:英子你不要害怕,我和同学们会鼓励你的。
生:英子,你不用害怕,上去吧。
师:是啊,你们的鼓励,你们的话语都化成了一种无声的语言,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生: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这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生: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
师:所有的鼓励都汇聚在这掌声中,所以这掌声——
生:热烈而持久。
师: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齐——
生:(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师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这掌声是同学们对英子热情的——
生:鼓励。
师:好,我们一起写感受。(教师板书:鼓励)
师: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英子成功地讲述了自己的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
生:热烈的掌声。
师:这时你想对英子说些什么?
生:你真勇敢。
师:谢谢你。从来没有人这样夸奖我。还想对我说什么?
生:英子,你以后不要忧郁了,以后就和我们一起玩吧!
师:你愿意成为我的伙伴。是吗?还想对我说什么?
生:英子,你真棒
师:这是你对我的夸奖,这使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也有自己的优点啊!还想对我说什么呢?
生:联欢会上我会教你跳舞的。
师:那我一定去找你。我一定会把舞跳好,让你们觉得我是新的小英子。这一次,同学们除用掌声送去鼓励之外,还送去了对小英子的赞赏。(板书:赞赏)就像同学们说的,小英子只是身体有残疾,其他方面和我们同学是一样的,甚至更出色。比如,她的故事讲得就——
生:很好。
师:你们的掌声也使英子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她向大家——
生: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小英子的一摇一晃和上台时的一摇一晃有什么不同?
生:上台前的一摇一晃,是感到自卑而紧张的,下去的一摇一晃是感到自信。
师:说得真好!还有谁说?
生:英子先头是不自信,后来的一摇一晃是脸上带满了微笑。
师:同学们送给英子的仅仅是掌声吗?是什么啊?
生:是同学们对她的一片赞赏。
生:同学们对她的一片鼓励。
师:还有呢?
生:同学们对她的夸奖。
生:同学们对她的夸奖和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是啊,如果把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就是——
生:爱。
(三)体会两次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变化。
师:就是这份爱,医治了英子内心的疾病,使她(指板书)从忧郁变得开朗,从自卑走向了自信(生跟说)。
师:所以她才能够鼓起勇气,微笑地面对生活。正如她在给我的来信中所说的——(指投影),读!
生:(齐)“我永远不会……微笑着面对生活。”
【评点:表达对英子的鼓励与赞赏。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了解了英子的内心世界,意识到作为一个残疾孩子的她此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来自同学的理解和真诚的鼓励与赞赏。于是在这个环节中,英子来到了孩子们中间。当英子作为自己的同学来到现场——第一次出现是假设英子就在现场,第二次出现是教师临时的角色扮演,孩子们就把满腔的热情无私地献给了她。无疑,这样的设计不仅给了孩子表达善意的机会,而且使得善意的表达更真挚,也更能令人接受。】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变化
师:课文里的同学用掌声送去了关爱。生活当中你们还打算用什么方式为同学们送去关爱呢?
生:用打电话的方式给同学送去关爱。
生:用鼓励。
生:用上网聊天的方式给她送去关爱。
师:当别人忧愁的时候,我们给他唱一首歌;当别人痛苦的时候,我们为他送去一句安慰的话;当别人受灾的时候,我们伸手帮一帮,捐一份钱,做一点事。每一个行动,每一句话语,都是一份浓浓的情,一份深深的爱。所以我想请同学们牢牢记住“导读”当中所说的那句话:(师指投影,生齐读)“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也是编辑叔叔阿姨在编这一个单元课文的时候的用心,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它,回家在导读当中把这句话画下来。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评点:回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也是此文本试图表现的核心价值——献出自己的爱。】
掌 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龙沙区永裕小学 刘佳琦
上课班级 南昌站前小学三年级一班
点评:闫学的总评
《掌声》这篇课文,与其说是表现了对残疾人的关爱,不如说是表现了人应该具有的善良的心地。“爱”在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被已经说滥了的词,对善良、诚实等普世价值的坚守与弘扬似乎更为具体,也更为现实。刘佳琦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虽然主题是“关爱”,我以为正是体现了对孩子善良的心地的培育。仔细分析下来,虽然这节课循规蹈矩的成分多了些,但因为教师天然的良好素质(比如美好的声音,美好的笑容,以及对课堂节奏的准确把握),也由于这节课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使得课堂沉浸在一片温馨与美好中。应该说,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感觉是安全的,也是温暖的。而这,也与这个文本所传达的温暖与美好的基调相吻合。
在观摩这节课和解读这个文本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群身体正常的孩子,怎样去了解一个残疾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群开朗、活泼的孩子,怎样去体验一个残疾孩子的忧郁与自卑?对一个残疾孩子,怎样表达自己对他(她)的善意,而又不让他(她)感到羞辱?当我们选择了《掌声》这样的文本,这些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在这节课上,刘老师带领孩子们通过抓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通过对人物外部动作、神态的把握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教材的片段重组营造课堂结构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对文本具体情节的想象、体验与补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残疾女孩英子的内心世界,也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了善良、同情、理解、关怀的种子。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
“经验证明,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
在这节课上,孩子们正是通过对残疾女孩英子的爱护与关怀,在心里培育了人性中最可贵的善良与仁慈。不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学这个文本的教师,都应该在内心深处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让善良在童年扎根。从整节课的架构与现场孩子们的反应,我以为这节课达到了这个目标。
,2017年市公开课《掌声》课堂实录及专家总评tag: 课堂 公开课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