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区赵各庄第四小学
郝 玥
教学内容: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4课(第106-109)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文章前半部分向我们讲述了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瞧不起陶罐,经常奚落他。后半部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年后,当人们挖掘出陶罐的时候,铁罐却已经无影无踪了。文章虽然简短,但是,陶罐与铁罐的态度差异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和最后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本文运用大量的对话来向我们展示两只不同的罐子,让我们深深体会到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文章中的一些词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如骄傲、看不起、傲慢、奚落、谦虚、轻蔑、争辩、愤怒等很多。
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全面的看问题,要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
2.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了解语言蕴含的道理,思考陶罐和铁罐的最终结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4.将《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行互换,变成《铁罐与陶罐》,进一步掌握寓言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遵循着学生的学路,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感悟,彻底摒弃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写的安排挤进课堂;把创新意识教给学生。通过“读、画、议、演、想、编”的教学流程,体现“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的教学特色,做到读写结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看一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学生可以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来判断是陶罐和铁罐。)
板书课题:24陶罐和铁罐
2.师: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生说能装东西。) 如果让你选择一种装东西,你会选择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1:我会选择陶罐,因为铁罐容易生锈。
生2:我会选择铁罐,因为陶罐容易打碎。
生3:……
[ 设计意图:利用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并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直入中心,为学生体验情感奠定了基础。]
3.师:今天,陶罐和铁罐这两件物品非常高兴地来和我们大家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和它们成为好朋友们呢?
那就请你们先来认识百变的他们吧!(出示课件:认读词语,理解词意)
学生在电脑前用鼠标操作点击各种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来认读词语,并查看词意资料,进行理解。
[ 设计意图:该环节以识字为明线和主线,以理解阅读为暗线和辅线,不仅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力争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和谐统一。]
二、读中感知
1.师:陶罐和铁罐结交你们这么多的好朋友,心里好开心哟!那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呢?那就请你们睁大眼睛看屏幕,竖起耳朵听我讲吧!
教师一边出示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 设计意图:以课件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将过去拉到现在,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2.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
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分角色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
★思吧!关于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理由是什么?
[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自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在读中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思中进行内心的体味。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三、画、议、读、演中感悟,学中有乐
1.师: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那我就来采访采访你们。教师像记者一样随机采访:你喜欢谁?(学生接受采访做答。)
师:那我们就小组合作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思吧!
[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2.画一画
师:先别忙着行动,看我这里带来了什么礼物。
[ 设计意图:教师微微地神秘一笑,故弄玄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热情。]
师:我知道你们各个都是小画家,所以我这里准备了两张没有表情的脸,请你们在议的同时为他们画出表情,怎么样?
(学生情绪高涨,分小组合作,纷纷画出陶罐和铁罐的表情,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 设计意图:画一画,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学生动手画表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能进行充分地理解感悟,既考查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发展了创造力,还提高了绘画技能,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例如:当学生要表现陶罐当时那种谦虚的表情,就要把眉、眼、嘴画地平一些、长一些才能反映陶罐的谦虚,体现它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而铁罐说话时,特别生气,后来恼怒了,大发雷霆。所以就把它画出眉毛竖起,两眼圆瞪瞪的样子。……]
3.议一议
师:汇报交流会现在开始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随机问学生:你这是画得什么表情?为什么要这样画?同时指导学生抓住对话、抓住重点语句充分朗读,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体会说话时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边读边想像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动作,感受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加深对文章的体会、感悟。
[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展示。这时对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再现文本。]
4.演一演
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自制道具和喜爱演的角色上台演一演“陶罐和铁罐”(教师点拨表演时的语气、语调、表情、神态、动作等方面对人物特征的展示。)
[ 设计意图: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为学生的创造开辟空间。]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tag: 教学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