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语文课堂实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11-07 15:32:21   浏览次数:653  栏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
标签: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师:三个“多么”,一组排比句,说明此时贝多芬百感交集。

生:贝多芬心想:知音难觅。能听懂音乐的人多如牛毛,可是能听懂我的心的又有几人?虽然我没有力量能让她的眼睛重见光明,但是,我能用音乐把她的心照亮。这是一首为知音弹的曲子,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鼓掌)

生:贝多芬想,兄妹俩如此热爱音乐,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我要为他们创作音乐,圆他们的梦想。真正的音乐是为知音创作的,真正的音乐会是为知音开的。

师:是的,贝多芬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为知音作曲,他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贝多芬说过:“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同学们,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涌过来。(播放《月光曲》片段,教师配音朗读)

师:同学们,这就是月光曲的片断。贝多芬在这首乐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下节课我们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的内心。

 

读后心得: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作了取舍:一条主线两个“点”,使教学脉络清晰,内容丰满。

《月光曲》一课从听写词语开始,表现了老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重视听写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节课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这个问题没有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这个问题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收获一: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切入口”非常重要,这节课正是找到了一个具有阅读价值的切入口,才能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比较深入的对话。)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贝多芬与盲姑娘之间的对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

(收获二:一节课的两个“点”,如果教法相同,难免让人有重复之感。蒋老师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对这两个“点”的教学。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是有估计的,所以能迅速把学生的问题归纳起来,分步探究。)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次有感情的朗读,逐步感受贝多芬“触动——感动——激动”的心理变化,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而慈爱的音乐家的灵魂,感受艺术的魅力。最后通过随文练笔提升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语言,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感悟中,“知音”是一个亮点。其实,刚学过《伯牙绝弦》,学生不难想到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教师准确把握文本,引导学生沿着“知音”这条线索去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难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学生的发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收获三:这体现了教师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桃”,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上一页  [1] [2] 

,《月光曲》课堂教学实录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