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单元练习”中的成语积累
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 张庆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
语和格言警句。”为落实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
的练习里安排了“读读背背”的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熟记成语”,
以成语歌的形式出现。每首成语歌含成语4条。全册安排成语歌8首。一部分是格言警
句、古诗、儿歌等。现就其中成语歌的教学谈点看法,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参考。
有的老师问:“成语歌里的成语,为什么有的在成语词典里查不到呢?”
成语的界说以及成语词典的收录标准向来异说纷呈,宽严不一。目前看得到的成语
词典,收得少的只有几千条,收得多的可达两万多条。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取从
宽的一说。除了大家都公认的成语以外,也酌收了少量由谚俗等其它熟语形式转化而成
的准成语以及正向成语转化的固定短语。小学生学习语文,不是重在给他们建构一个语
文知识的系统,而是重在培养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我们选收成语,编写成语歌,着眼
点是常用不常用,有无积累价值,而不是界定其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
“在低年级就安排儿童学习成语,是不是为时过早?成语多来自书面语,有的还是
典故,儿童能理解得了吗?”
诚然,我们编写教材要考虑儿童的可接受性,这是勿庸置疑的。然而,我们却不可
形而上学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语言,对于某个成语的理解不可能一
步到位,也不是一个成语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了才去运用,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地
加深了对这个成语的理解,逐渐地知道了该怎么运用这个成语。实际上这是一个动态的
、逐步深化的过程。
我们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自然要教给他们语言的精华,教给他们长效的、终生有
用的东西。而成悟恰恰是汉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化含量特高,让他们从小接触这些语文
精品,不仅能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其重要意义自不待言。郑板桥
有一副对联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语文教学也应该做到“删繁就
简”,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有一些树叶,一秋、二秋就落了,唯有“三秋树”上的树
叶是不掉的,是耐寒的,是经得起考验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粹,具有言简意丰、形象
生动的特点,被誉为汉语言词汇库中的“集成块”,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不正是
“三秋树”上未凋的树叶吗?这恰恰是我们应当好好抓住的东西。好几年前,朱家珑同
志曾打过这么一个比方:“现在很多家长都在给孩子安排食谱,以便让孩子科学地进食
,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给孩子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这里面是大有讲究的。蛋糕
香甜可口,孩子大都爱吃。稀饭易于消化,在中国的家庭里大致也是要常吃的。而牛肉
之类是高蛋白食品,营养丰富,缺点是消化起来慢一些。如果要使你的孩子有强健的体
魄,光靠蛋糕、稀饭的营养毕竟不够,还必须补充牛肉这类的高蛋白。所以,我们绝不
能因为牛肉之类比较难消化就从孩子的食谱中将其取消,那样做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
康成长的。”我以为这是颇有见地的。多年来,我们一味强调要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却忽略了开发儿童的潜能,忽略了当今时代儿童知识面扩大、感悟力提高的一面,其结
果是造成了我们的孩子语文功底浅薄,文化积淀甚少。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为了克
服这一流弊,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吸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像“二
月花”那样领导标新,敢为人先,大胆冲破这一人为的禁区。
可不可以等学生进了中学,理解力强了,再去背成语歌呢?我以为这是不可以的。
国外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剥夺”的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他的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
未能充分发展某一方面的特征,那么这种特定特征在生命的较后的各个阶段常常得不到
充分的发展。这种思想在动物和婴儿的行为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儿童时代是记忆
的高峰阶段。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
“童子功”。如果在他们的记忆高峰阶段被剥夺了必要的记忆刺激,是不是也会产生某
些无法补救的损失呢?这就正像《金缕曲》中所说的那样,“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
花空折枝”!
“低年级儿童正处在启蒙阶段,识的字很少,没法查成语词典,用什么方法帮助他
们理解成语歌里的成语呢?”
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然而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思维特点,遵循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
,办法总是有的,而且教学效果也不会差。
我有一个6岁的孙女。有一次她正在画画,我问她:你会画些什么?她说:会画机
器猫,画小狗,还会画大自然。我问她:什么是大自然?她说:大自然就是有山、有水
,有花,有小鱼……她不是从概念上去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是用相关的表象来说明她
对这个词的理解。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让儿童理解成语的意思,不是要给成语下一个
定义,让儿童把定义背下来。儿童理解成语的过程就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对象的言语
形式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带有具体性、形象性,因而以
具体而形象的事物作为理解成语意思的中介当是行之有效的。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
家不妨一试:
一、联系课文内容教成语
为了给儿童学习成语提供方便,单元练习里成语歌的内容大都与该单元的课文内容
有一些联系。我们教学成语歌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如本册第8单元有《司马光》一课,该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便是:“临危不惧/多
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我们一看便知,这就是对司马光临危不惧、从容应变
的赞颂。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成语,只要联系《司马光》这课的故事情节说一说就可以
了。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情况危急,别的小朋友吓坏了,司
马光却不害怕,这就叫“临危不惧”。他急中生智,想出了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立即
行动,这就叫“多谋善断”。他不慌不忙,很能沉得住气,这就叫“从容不迫”。“方
寸不乱”,“方寸”就是“心”,“方寸不乱”是说他遇事心里不乱,跟“从容不迫”
的意思差不多。
又如,“练习7”的成语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是
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蚂蚁和蝈蝈》中的蝈蝈就是
这个样子的。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到了怎么办,结果到
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
是这样,还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储备过冬的粮食了。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
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帮助学生理解这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单元练习”中的成语积累tag: , 苏教版一年级教学建议,苏教版一年级教学建议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教学语文建议 - 苏教版一年级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