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后的一个晚上,朋友栗君突然来访。那夜月色很好,他们沿着西院附近小塘边一条幽静小径,缓缓地往复走着,怏怏地谈着。栗君是国民党员,他劝朱自清参加他们一伙儿的工作。最后他‘恳切’的说:‘将来若离开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对这暗含威胁的话,“朱自清踌躇了,过了一会,他婉转地说:‘待我和几位熟朋友商量商量’。没有立刻答应他的要求。过了几天,朱自清找到栗君,对他说:‘我想还暂时超然的好。’”①
可见1926年和1927年,是
二、对作品与意象暗示的探微
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词)在“文贵在曲不在直”的创作理念的指引下,讲求的是“含蓄”二字。而达到“含蓄”的手段便是用形象去传达意,即所谓的意象。意象中形象的显现除了它的客观特征外,更多的是带有作家主观的暗示性。比如“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由于“征鸿”飞行时排成“人”字,因而作者李清照选取它,意象为远行在外的人(即她的丈夫赵明铖),并把它作为传情送意的使者来表达深切的思念。所以“意象是特定浓缩的人志与物美的统一体。”⑩
对于意象的追源问题笔者姑且不论,但应提及的是,最早应追溯到会意字的创造,即“圣人立象以观意”(《周易·系辞》),之后是屈原的“香花、香草”之喻,而后再是陶潜的“物我合一”。进而完成了“意遣象而达意,象载意而显象”的联结。
当然,“意象”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创造又有继承和发展。仅选一例可说明:陶渊明因对门阀制度森严,贪官污吏横行的晋代现实不满,创设虚构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式的社会环境。后人向往之,把它也当成了“归隐”的代名词。而李白在他的《山中问答》一诗中写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显然,诗中的“桃花”已暗示了“碧山”非人间的超现实的境地,同时也变成一个摄取了《桃花源记》中的意境而兴作者“心自闲”,不愿流俗的主观意象了。所以有陶公的创设在前,之后再有李白的继承和发展。
“意象是给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⑩当我们把《荷》文中作者有意闪烁其辞的句子或暗示性的话来做整体的探究时,我们会发现,朱自清把他在“象牙塔”里对古诗词研究的奥义运用其中了。文中着重突出交待了“月光”,“荷(叶与花)”,“树(杨柳)、蝉、蛙”这么三组形象。而在这些形象的显现上有没有“意”的传达呢?从文中作者对“杨柳、蝉声、蛙声”的言辞表达上,我们也不难品读出其批判性的口吻。就“杨柳”的意象而言,早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送别时挽留之意,又有“遍插竹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意。当然,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的小家女子“碧玉”之拟。而批判之意应追源于孔子的一句话,即“唯小人与女子最难养矣,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可见,“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因为“树”的作祟,小人(杨柳)的存在所致。“小人”者作为卑劣,不光明者也。联系“三一八”,“四一二”国民政府的作为是何等地相像。而御用文人(树上的蝉声)与变节文人(水里的蛙声)为虎作伥,撰文掩盖阴谋,混淆视听地叫嚣,着实是沆瀣一气。故曰“热闹是他们的”而做为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抒情主人公当然就“我什么也没有”,只有“沉默”了。
文中“荷”的意象比较明晰,虽说北方之荷与南方之莲是异别的,但《荷》文中作者已将“荷”当作“莲”去描写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且又有《西洲曲》的联想照应。而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君子之喻便是作者的意象选取。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华)。1917年正式考入北大哲学系后,自改名为“自清”(取《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来勉励自已;改字为“佩弦”(取《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决不与社会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同流合污,做“贫贱不能移”者。以至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他改名的初衷。所以《荷》文中“荷”的意象,也是作者“物我合一”的自照。
至于“月光”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很繁杂的。而最常见的附义是思乡或思亲,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朱淑真的“月在梧桐缺处明”,当然还有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并且屈原在《离骚》中除用“美人”自喻,而遭“丑女”之妒外,还用“美人”称喻圣
第六段中的暗示更为明显。“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作者不厌其详,进一步看清“杨柳”却是为何?绝非只图描写吧!而“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是指那些在时局中看不清是非的人。
所以“月光”的意象是作者所取意的,能润泽民众的理想社会。而现实的黑暗却很让作者无奈、彷徨。毕竟朱自清缺乏鲁迅那样的革命斗志。便由“采莲的事情”而想往起六朝的繁盛光景了。却大有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般生不逢时之感喟——“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只能在动荡的年月里度余生了!
综上所述,对于《荷》文的整体鉴赏应当是综合了情趣与理趣的,而不应偏于某一方只见点而不见面。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虽然“朱自清没有像其他一些作家那样留下许多有关描写自己生活的纪实作品。但他‘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却大多记叙自己的经历,那里留有他生命的足迹。”① 一个人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显现出自己从善的倾向就是他在人格方面的重要体现,而意象组合的批判性暗语,便是朱自清隐藏锋芒后的另一种风格。同时也显现了《荷》文含蓄的主旨——借意象抨击了白色恐怖下的黑暗,揭露了小人的丑恶嘴脸,也抒发了对残酷现实的不满!
,《荷塘月色》主题之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