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地观察。
观察落日 没有火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 联想 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 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 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三、活动设计
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模拟试题】
巩固测评(一)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煮茗(míng) 蛰(zhé)居 曝(pù)背 亘古(gèn)
B. 煊(xuàn)羊肉 赭(zhě)色 绿(lù)林豪客 给与 (jĭ )
C. 乌桕(jiù) 恣(zì)意 谛(dì)听 正月(zhēng)
D. 槎桠(chá yā) 剥(bāo)花生 月晕(yùn) 间(jiàn)或
2. 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明其妙 暖坑 萝卜 相应成趣
B. 得失具亡 绿荫 轮廓 窗临远阜
C. 乌蓬小船 蛰居 萌动 恍然大悟
D曝背谈天 逍遥 恣意 直截了当
3. 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B.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好的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嘛)呢!”
D.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无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
,《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教学案(教案及练习)tag: , 高一语文必修一,高一语文必修一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