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导学案12(2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12(2篇)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702  栏目: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12(2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曹斌锋

《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

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了对应的手段。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准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

2.讨论点拨法。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3.媒体教学辅助法。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在学法指导上我准备采用以下方法:

1.课前预习。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诵读悟情法。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掌握朗读诗歌的要领,体会作者在文中饱含的感情。

3.品读悟理法。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自主讨论,解决诗中不理解的句子,获得人生的感悟。

4.情感迁移法。学生根据诗给自己的启示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家新及其代表作品.

2.扎实掌握痴、瞬、凝等重点生字词.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读是一切的基础,直至能够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扫清文字障碍,熟记重点字词。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仔细品味其妙处,并把你的理解写在课本边上。

3.完成练练测测题目:1、2题书面完成,3题只需自查记忆。

4.请将你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任为教授,开设中西现代诗歌比较研究课程及创造性写作课程。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论诗》《叶芝文集》等。

二、了解背景

《在山的那边》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作者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读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作者的影子。

《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作者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而作者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其实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作者小时候特有的秘密,甚至隐秘地影响到了作者的一生。

三、文体知识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最集中、精练、概括性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往往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现代诗歌在语言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往往会借用古代诗歌的一些创作方法,如注重意象的表现,运用

[1] [2] [3] [4]  下一页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12(2篇)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12(2篇)》相关文章

tag: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