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705  栏目: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10.阅读这首词,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1、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不矛盾,写作的目的不同。4、如“逝水”“枯叶”等。

5、“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儿,芽儿浸透在着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6、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时传来杜鹃一声声凄厉的哀鸣。7、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人生衰老叹息,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8、不是,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可以老当益壮。诗人虽被贬谪黄州,却仍旷达乐观,不服老,不叹老,自强不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的面对生活,这样就能保持青春活力。9、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10、C

 

四.《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地白”的意思是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呈现白色 。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接近。

2.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

3.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诗的妙处。

4.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6.《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7.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8.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

9.三四句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十五夜望月》中的点睛之笔是:不知秋思落谁家;明点“望”,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范围的句子是:今夜月明人尽望;点题之笔是:冷露无声湿桂花

11.能确定题中的“十五”就是八月十五的细节有哪些?

12.说说诗里的“秋思”是写诗人的一己“秋思”,还是人民大众的“秋思”?

13.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

14.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句子。

15.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

16.这首诗意境优美,一二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在写月,透出望月的情景,试作简要分析。

17.作者在诗歌里写道“不知秋思落谁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用这个疑问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18.整体感知《十五夜望月》,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

19.《十五夜望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2、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会落在谁家?3、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蕴藉。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

4、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5、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6、“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化无形为有形,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使愁思形象化、更为生动感人。“在”字较好,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用“在”字使秋思拟人化,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圳特区沉。7、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冷:诗人移情于物,化虚为实,诗人把中秋月夜里轻轻袭来的丝丝的寒意倾注于冰凉露珠,同时衬托出诗人孤寂无眠的苦思之情;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8、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入骨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含蓄,情景交融的疑问句式,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说:在这“人尽望”的中秋之夜,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9、对月怀远,别离思聚的感情。11、“冷露”、“桂花”、“人尽望”、“秋思”。12、安史之乱,社会动荡,虽月明九州,但不知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在这里重点写的是人民的悲思,“不知”、“谁家”说明很多,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13、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的角度写的。14、“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15、运用联想,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的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这句诗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16、“地白”写出月的明亮皎洁;“桂花”可以是实写,也可以引发人联想到月亮中的桂花树。17、“不知”二句看似疑问,实则是把自己和其他望月思乡的人相比,写出了自己思乡怀人感情的浓烈真挚。18、如洗乳般的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雀也逐渐停歇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皓月当空,难道只有我独自在这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19、诗的前两句写出诗人所见,创造了一个满地银辉,鸦雀悄息,冷露无声,桂花氤氲的清凉而悠远的意境;后两句道出诗人月下所感,以一个问句的形式把自己浓浓的感秋之意、怀人之思表达得隽永、曲折、丰富,委婉动人。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和缘由,统领全篇

2.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 苏辙  ,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

“婵娟”在诗中指 月亮    。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水调歌头》中表示人事难以两全其美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苏轼面对朗朗明月,趁着酒醉之际,把酒问天,请写出这两句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逢佳节,亲人相离时,我们常用苏轼最能表达心声的词句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名句,向来被人们所喜爱,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人们喜爱的原因。

7.“此事古难全”有哪些言外之意?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这首词是如何紧扣“明月”来驰骋想象写景抒情的?

10.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诗歌赏析(练习及答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