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古时有“六经”之说: 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
3、孔门弟子简介
(1)冉求简介:
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
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3)子路简介: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4)子游简介: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又称。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小黑板)(齐读)
yùn Zōu yì wǎng dài Zēng shēn shù xǐng
愠 陬 邑 罔 殆 曾 参 恕 自省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研读1-5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先生,指孔子。而:表顺承,“然后”之意。 时:按一定时间。副词。 习:反复练习。 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 亦:助词,也。 说:“悦”的古字,愉快。 乎: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翻译作“吗”。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乐;快乐。人:别人。 知:了解,知道。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愠:生气,发怒。 君: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与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要自求长进, 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现在山东费县)人。孔子的学生。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不是确数。 谋:商量事情。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复习。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而:连词,表顺承。 知:领悟。 可:可以。以:介词,凭。后省略“之”,代“温故”句。 为:动词,做。当。 矣:语气助词,不译。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副词,就、便。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同“惘”,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论语》十则教案1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tag: 论语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