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人 审核人 2010年 5 月 日
课题
古代诗三首·鹧鸪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
学习
目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知
识
构
建
1.识记作家作品;
2.理解诗句的含义;
3.了解鹧鸪的形象;
4.了解文章主旨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相
关
链
接
【作者简介】
郑谷(848~909),字守愚。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知
识
预
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
(2)品流:等级,类别。
(3)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4)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
2.填空。
(1)《鹧鸪》的作者是 , 代的 ,著有《 》。
(郑谷 唐代 诗人 《云台编》)
(2)写出《鹧鸪》的颈联是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3.说出诗的大意:
日暖风和,鹧鸪鸟在烟雾迷茫的草地上嬉戏;五彩斑斓的羽翼整齐;品相举止就像山中的锦鸡。暮雨潇潇,它们从青草湖边飞过;落红片片,它们在黄陵庙里啼鸣。羁旅游子,一听到啼声就不禁泪湿襟袖;红粉佳人,刚唱鹧鸪曲就黯然黛眉低垂。湘江宽阔,飘荡着雌雄鹧鸪彼此呼应的凄唳叫声,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夕阳西下,映照着它们竹林觅巢的恓惶身影……
4.说出古诗词中鹧鸪的意象。
答: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
李白的诗《越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当时昔盛今衰的感慨。其实,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因而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如唐代张籍的《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蓣茫茫鹧鸪飞。”末句写茫茫的白蓣遮住了远去的征帆,与鹧鸪的啼鸣静动相应,深深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鹧鸪叫声悲婉凄切,后多用“鹧鸪啼”、“闻鹧鸪”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清代尤侗的《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诗中写困顿不堪的征人在夕阳西下时,偏又听到了鹧鸪的啼鸣声,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前方的重重关隘,使人无法前行,而鹧鸪不知疲倦的啼鸣增添了征人的凄苦与怅惘。
鹧鸪喜爱雌雄对啼,因而也有诗人借鹧鸪来描写青年男女的情爱,象征爱情和美。
课
堂
探
究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诗的关键词,它就是:啼。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点染出一种凄迷悠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3.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既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又让人倍感鹧鸪啼声之哀怨凄恻。
4.颔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反复吟咏,你会产生什么感觉?
答: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典故,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5.赏析“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答:这两句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6.赏析“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答: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7.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应是游子、佳人。
8.如何理解“相呼相应”?
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9.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10.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答: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
tag: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