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探究
老翁捕虎 送东阳马生序 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心志坚毅的精神,理解成功所需要的条件。
2、理解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
3、继续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成功的条件,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外诵读三篇课文,借助工具书试着翻译《送东阳马生序》和《老翁捕虎》。
2、阅读配套的《同步阅读》中《成功的秘诀》部分文章。查阅积累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
3、教师查阅有关成功的名人事迹和名言警句。
教学设想:
本课的三篇课文中,《送东阳马生序》曾经入选为高中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中的文章都比较浅显,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阅读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送东阳马生序》上,其他两篇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同步阅读》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也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时间安排为《送东阳马生序》两课时,其他两篇课文及《同步阅读》的内容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学,介绍课文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这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它们分别是《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山海经〉两篇》。这几篇课文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课文编者却把它们编在同一个单元中,同学们能否也当一回编辑,说说把它们编在一起的理由是什么?即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明确: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课文表现的主旨相近,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怎样对待理想,怎样才能成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前几篇课文主旨相近的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同学们谁能来解释一下这篇课文题目的意思?
学生发言,教师也借此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教师明确:根据课文注释①可以看出,这里的东阳是马生即
临别赠言可以写各种内容,那么本文写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正确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第二遍学生齐读,教师注意学生是否读准了字音和是否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教师对不足的地方加以纠正。
三、学生质疑,理解文章内容。
⒈学生分小组交流课前自学中遇到的字词难点,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准备提出来请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或由老师帮助解决。
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由全班同学帮助解释、翻译;同学解决不了或不准确的由教师帮助解决。在本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结合上下语境理解字句。
⒊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难词句解释:
①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办法。以: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译为“来”。
②手自笔录 手自:亲手。笔:用笔。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因此。得:能够。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与游:跟(我)交往。这里省略了“与”的宾语。
⑤俯身倾耳以请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⑥四支僵劲不能动 劲:僵硬。
⑦腰白玉之环 腰:这里指腰上挂着。作动词用。
⑧以中有足乐者 以中:以此之中。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大致。
⑩犹
四、学生分组翻译课文,全班学生和教师帮助纠正不准确之处。
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语翻译要准确,省略句要将必要的内容补充进去,成分前置后置的句子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
(说明:学生常常自以为弄清楚课文了,但常常只是处于半知半解状态,有时是误将错误的理解当成正确,所以交流翻译是检查学生理解程度的很好办法。)
五、讨论、整理本篇课文中“之”字的用法。
本课的“阅读练习·探究”中要求“整理《老翁捕虎》和《送东阳马生序》两文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老师已经将本篇课文和前几篇课文中的一些含有“之”字的句子抄在这里。请同学们进行解释和归类。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之:的。
②弗之怠 之:这件事。(本句的“之”是宾语前置)
③走送之 之:指书。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之:指愚公。
⑤当余之从师也 之:用在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这个主谓短语只作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或表示只是一个分句。现代汉语中没有与它对应的词语,翻译时可以不译。
⑥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之:同⑤。表示这里是一个与前个分句紧密相连的分句。
⑦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之:这。
⑧吾欲之南海 之:到,往。(此句不是出自本册课文,但语意浅显,以此作为“之”字作动词用的一个例子。如有其他更恰当的例子可以替换。)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类:
⑴第①句解释为“的”,助词。这是“之”字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在本篇课文中还有“益慕圣贤之道”、“从乡之先达”等。
⑵第②③④句是同一类,用来指代人、事或物,代词。这也是“之”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它具体指代什么,要结合上下文意理解。如《愚公移山》中的“跳往助之”,指代愚公。
⑶第⑤⑥句是同一类,助词。它的特点是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如本篇课文中的“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以视同这种用法。
⑷第⑦句是一类,代词。这种用法我们接触还不多,可以先了解有这种用法,将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再深入体会。
⑸第⑧句是另一种用法,动词。它的特点是用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充当谓语,例如《陈涉世家》中的“辍耕之垄上”。
“之”字除以上归纳的用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用法,今后在阅读中会接触到。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掌握它们的用法,不靠死记硬背,而是掌握这些虚词的主要用法和典型例句,理解时重在结合上下语境来确定其用法和意义。有时用典型例句进行比对也是一种方法。
(说明:“之”字在所有文言虚词中虽然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量不足,要完整掌握还是有一定难度。建议重点掌握第⑴⑵类的用法,并且先让学生掌握这两类用法的解释,至于属何种词性,不必过多强调。)
六、课外作业。
⒈熟读课文。
⒉复习本单元已经学过的文言文课文,找出其中的“之”字,并加以解释。
⒊搜集一两个名人成功的事迹。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学:提出问题,引起探究兴趣。
⒈今天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本文的作者是宋濂。哪位同学知道宋濂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外自学回答。
教师补充,并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宋濂是元末明初学者,明朝建立后,他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被称赞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那么宋濂是怎么样成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呢?他是怎么样学习的?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二、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⒈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宋濂读书中存在哪些困难?
⑵他是怎么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⒉组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
,比较·探究《老翁捕虎》《送东阳马生序》《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教案tag: 东阳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