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与扬子江》《江之歌》两文前都加了*号,可见编者之意图是把它们作为自读文处理的。既是如此,教师还是要检查学生的自读效果,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临控。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我们有必要对两文本进行教学问题设计。
两文虽不长,但要在一课时内教学完,教学任务还是很重的。这就要求学生先前做好预学,老师可以课前下发学研指导案,指导学生自学,课内师生一同交流讨论,归纳整理,以达到检查与临控学生自主效果的目的。
教学问题分两个层次设计:
基础知识:
(1)能正确认读、识记、运用下面词语:
蜀山 凿穿 赐给 真谛 纤夫 呻吟 泯灭
(2)自由朗读两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讨论交流)
A、《运河与扬子江》河与江的“命”是怎样得来的?从中你探取了怎样的生命真谛?
(河的“命”是人们赐给的,江的“命”是自己(创)造的。探取的真谛是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B、《江之歌》共有两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长江沿江两岸纤夫们拉纤逆流而上的情景;第二段写纤夫们在船靠岸后从船上背御货物的场景。)
比较探究:
(1)《运河与扬子江》在表现形式上与前面几篇表现河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前几篇文章表现江河,有写实也有写虚,这一篇文章运用对话的形式,着重写虚;前面几篇文章着重江河形式特点的描绘,而这篇文章这注重于此;前面几篇课文是抒情文章,而这一篇文章以理打动人,理趣的成分多。)
(2)《运河与扬子江》是理性很强的散文,大声朗读江、河对话后文字,说说这些句子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讨论:这些句子有抒情诗那样的感动人的力量吗?
(对此讨论问题看法可能各有不同。可以参看教师用书“主编导读”有关部分)
(3)毛姆描写长江上的纤夫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真实客观地描绘,但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找出这些句子读一读,讨论: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句子见教师用书“主编导读”揩体字部分,表现有情感见其解读分析。)
当然,如果要与前面学过的文章进行比较,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比较点的。这可以参看“阅读练习·探究”问题一。我个人认为,如上设计的比较探究,难度不大,预做大部分学生是基本能够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对本文的朗读,抓住文本语言进行分析是不能忘记的,学生讨论与分析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学生抓住文本语分析,不然,就很容易出现对答案的课堂形式。另外,老师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不然一课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tag: 教学 北师大 扬子江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