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渠县第三中学 向 超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领会本文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2.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3.讨论点拨法。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5.涵咏品味法。赏析人物性格,品味小说语言,领略小中见大的艺术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设计一: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设计二: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感受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设计三: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2、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 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小说常识 :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本文的题目《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它包含了什么特殊含义?
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在这最后一课中,整个沦陷地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亡国之恨都在这最后一课中迸发了出来。
“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
“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字词。学生互查,教师抽查。
郝叟hǎo sǒu 懊悔ào 惩罚fá 膝头xī 钥匙yào shi 祈祷qí dǎo 哽gěng
宛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2)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A、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B、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或“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3)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
tag: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