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682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五、三读课文,品读鉴赏,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1.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文中“闲人”的含义。

〔学情预测〕经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作者写作时的背景及其心境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多只能从字面层次理解“闲人”,即清闲或有闲情逸致的人,而对作者内心的难言的情感体会不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进一步深入引导。

2.教师明确: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1.研读描写月光倒影的片断,学会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心目中的月色之美。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提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较美的文字。课堂上,教师仅做一些引导,具体的习作训练留作课外作业。

2.教师提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扩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片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上的描写片段练习。

2.背诵本文。

3.反复诵读《水调歌头 中秋》,了解其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的这阕词中有许多名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刚学过苏轼写月夜的散文,今天接着学习他的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中秋》。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

“同咏月亮两样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的月是可人之月,月色是惹人情思之月色;文章以轻松笔调、悠闲神色所述赏月活动,蕴藉的却是郁久待发而又排遣不尽的悲情,是述志失意的文学门径。而苏轼在《水调歌头 中秋》中写中秋之月则“笔调奇逸,意境空灵,风格清旷”,虽遭贬谪而处境不顺却不失对生活的乐观,是富含哲理的文学路数。

三、朗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可多次多种形式朗读。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多读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好的把握。

2.教师明确: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板书〕

水调歌头  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望月遐想,宇宙人生。哲理思考,赞美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世之所安,不忍弃绝。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壮志难酬,终不能弃。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达观之想。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四、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1.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中的写月之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些句子,尽量表明观点,谈出理由。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但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体会感悟表达。不给限制性的答案,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名家的赏析文章以供参考。

2.教师引导:

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明显受了李白的影响,但却能不落前人窠臼,写出自己的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写出了人的孤寂,人月影,虽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