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表现江河的。《一条大河》这篇散文也写了河,但写的是听关于“一条大河”歌曲的两次经历。这条大河是长江,还是黄河?这无关紧要。总之,这条大河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歌唱“一条大河”就是歌唱我们的祖国,这从歌词的题目可以看出。
这篇散文比较长,教学点比较多,用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教都可以。如果每篇课文都采用精读课文的教法,那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外,精读课文精讲了,我们可以在这放手让学生去自读,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想,教学《一条大河》只用一课时。
在这一课时内预想实现的教学目标是:(1)自读课文,积累、理解与学会运用词语;(2)整体理解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与主题。(3)品味与评价文本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语言的能力。
既然是采用自读的方法,教学方法一:布置自学学习目标,课前自学,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我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课内交流的准备,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以便课内师生互动讨论。通过学生展示、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归纳完成学习目标。这样进行教与学,就很具有动态性,生成性。一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要求老师有很好的对课堂的督控能力。
采用的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学习目标预设教学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预设问题自主学习,然后进行课内交流与讨论,完成学习任务。据此,我们可以预设如下教学问题:
(1)自读课文,积累、识记与运用下列词语:
惬意 戛然 蓦地 韵致 缭绕 矜持 款款 荡气回肠 如泣如诉 潸然 浸淫
(积累与识记,检查学生是否会读,是否会写这些词,并还要求学生懂得这些词语的意思;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可以选取一些词语让学生即时造句。)
(2)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写了听《我的祖国》这首歌曲的两次经历。也可以要求学生说得具体点,第一次听主要是看电影时,第二次听主要是听郎郎的钢琴弹奏。)
(3)说说作者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写两次听一首歌曲的经历,表现自己热爱祖国之情,揭示出全世界的华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关于主题的讨论,还可这样设计:写听了郎郎的钢琴演奏之后,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肖邦、霍洛维兹音乐家的事迹?结论:先前的听歌曲,主要表现音乐的美,音乐弹奏的效果,也写出了听歌人的情感变化。这种变化在写这两个音乐家的事迹后得到了升华,思想表达上更进了一个层次,自然地引出了热爱祖国的主题。)
(4)品味文本语言:读课文后,把你认为很有意蕴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文章有意蕴的句子很多,只要学生说得在理,有自己的正确体验就行。不做更高的要求。
关于有意蕴的句子,我提出下面预设句,老师们得要重点研究以下句子:“人们便开始了各各关系的角逐,最大的特权和最卑微的处境就是在这座电影院里一见分晓。”“枪炮声,飞机轰炸声”到“我们那时的巴掌就好像不是自己的。”“我哼着‘一条大河’往家走”至“那些丝绵居然还在流动。”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郎朗的手像气功状态中的起式”一段的语言要重点品味。一是因为这段文字把可听的音乐从可视的角度去表现,手法是特别的,二是因为这段话是用词特别的讲究。关于问题的讨论结论可以参看教师教学用书与阅读练习解答,当然,也不必拘泥于教师用书的结论。)
(5)拓展延伸。
A、课文倒数第二段,教材的编者说写得不够好,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材编者的理解可以参看“主编导读”,也可以提出自己见解。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对程度不高的学生不作要求。)
B、读《我的祖国》歌词,歌词中表现中华儿女热爱和平生活,是怎样把这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可感的?
(这个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品味诗歌中语言形象性问题,当然,这也是诗句的联想与想像问题。前面几篇课文是诗歌,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现在结合《我的祖国》歌词,让学生进行一下语言评价,应该是有效度的。同时这也是能力的运用。问题结论可参看《长江之歌》的主编导读。)
tag: 教学 北师大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