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句写出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也表现了相似的心态。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三、总结全课,描摹场景。
学生诵读并背诵诗两首,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话去想像,去描绘心中的那幅乡愁的图景。 教师应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重点让学生自己比较、讨论、表达。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诗两首。
2.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配套练习。
送别诗三首
【教学目标】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送别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品味诗中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首著名的送别诗。让我们紧扣“离别”人、“离别”语、“离别”景、“离别”境、“离别”情来欣赏这三首诗歌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学生朗读三首送别诗,交流搜集到的材料。
教师明确: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此诗为赠别而作,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公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擅长五律、五绝及七言歌行,在“初唐四杰”中最杰出。对五律的建设和歌行的提高尤有贡献。有《王子安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别董大》: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三、再读古诗,整体把握。
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学生齐读后在小组内交流对古诗大意的理解,要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
教师示范:
《送元二使安西》:朋友,请再干了这杯酒。待你将来凯旋而归,西出阳关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这渭城的细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还会像今天一样在此恭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别董大》: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往之感。以人才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
四、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要求学生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配乐范读,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看看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紧扣人、语、景、境、情来体会送别诗的妙处。
教师提示:
试比较、欣赏离别人语,体会各诗的妙处。从小处入手,让学生更有的放矢。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作者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以此对友人进行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情感一致。使对方不致因和挚友分别而感到孤凄。虽然天各一方,只要朋友知心,保持着真挚的友情,就好像近在咫尺。这就使人情绪不致过分伤感。一洗向来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雄阔,风格爽朗,不愧名作。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皆蕴含其中。语为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五、总结全课,活用诗句。
请学生用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送别诗三首。
2.结合教师课堂提示,尝试从离别景、情、境比较这三首诗,谈出自己的感受。
3.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配套练习。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猜想与评判
【教学目标】
1、体验阅读:学会捕捉灵感,猜想走进文本的世界。
2、写作指导:学会搜集整理重组资料,勾画出心中的人物形象。
3、表达实践:用口头交流代替书面交流。
【教学方法】
活动法。以活动为依据,在活动中承载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样是写月亮、乡愁、送别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带着自己的体验去阅读诗歌,勾画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
1.说说本单元学过的诗文,根据不同的题材进行比较探究。
学生充分讨论,充分表达,可以在合作小组和全班两个层面上进行。
〔学情分析〕在阅读了本单元的十篇诗文之后,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有了一定的心得。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进行思考、总结,有利于把感性的知识加以提升,获得理性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真实体验来描绘属于自己的诗歌世界。
教师点拨:
读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人在不同的时期读也有不同的体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及教师的课堂指导,大家是否有属于自己的体验?挑选出本单元中自己喜爱的诗篇,进行分析,演绎,描绘。同学们要力图打开思路,读出个性。
2.本单元的各篇诗文,你有哪些独特的体验呢?我们以各小组为单位,来摆一个擂台赛,看看哪个组的体验最具有特色。要求:
(1)限时必答。每组3分钟。说的同学必须大声发言,你的灵感应该是以诗歌为依据,有自己的看法的。
(2)抢答。按本单元诗文篇目的自然顺序抢答。
最后统计各组的得分情况,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二、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猜想评判概括描述的能力?
学生讨论。
〔学情分析〕只有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而总结方法,才能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也是从读到写的一个提升。
教师引导:
1.学生选择一位心目中喜爱的诗人,大量浏览阅读他的作品和相关研究文章,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重组资料,勾画出心中的人物形象。
2.学生可以借鉴别的人的写法进行模仿。
3.初学时不求面面俱到,但不管取哪一面,每个同学都应追求有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猜想和评判。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tag: 教学 北师大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