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11-07 15:07:28   浏览次数:659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比较·探究

桃源与沅州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