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头”
点:“娃娃们……后生们……少女们……中年妇女们……老汉们……”
(2)细节描写,写出人们在看戏时的各种表现。
如“娃娃们在人缝中钻进挤出兴奋不已,经常发出追逐的叫喊或摔疼了的嚎哭。”
2、你能体会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欢乐”吗?这和《社戏》故事里“我”所怀念的情景是否类似?为什么?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可以各抒己见。)
这种欢乐不在于戏本身,而是人们自己的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释放的一种快乐,而看戏是这种欢乐的载体。
这和《社戏》故事里“我”所怀念的情景类似,“我”怀念的是在那看戏的夜晚里给“我”的美好印象以及小伙伴之间的情谊。
五、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对于农民们来说,吃饱穿暖生活富足就是他们最大的快乐,看戏是一种精神的食粮,不管这戏是什么样的戏,有无意识形态,只要能够让他们“在乡下偏僻而宁静的日子里,能一下看到这么多的人面,听到这么多的人声,嗅到这么多的人气”,就“已经是他们巨大的快乐”了。
六、课堂练笔
选择一个场景进行场面描写:课间操,电影散场,中午的食堂(字数200-300之间)。
七、课外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积累基础知识。
2、把课堂上的“小练笔”进一步充实,形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
【教学目标】
在轻松的节奏中学习“归谬法”并运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文笔幽默,妙趣横生,逻辑巧妙的语言特点。
2、关注“归谬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查找关于田松的资料。
2、根据课文初拟“贪吃蛇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儿吧》,很有趣的题目。
在学习紧张繁忙的时候,你们是否停下来唱一只歌儿呢?本文的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停下来唱一支歌的呢?你觉得这是一曲什么样的歌?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欣赏?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听听这首歌吧。
二、作者简介: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1965年出生于吉林四平。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曾在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曾在北京印刷学院教物理,在《中国矿业报》做编辑,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士,在中央电视台做策划,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做博士后。现在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科学与艺术。
〔附〕田松的著作和译作: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田松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月。
堂吉诃德的长矛,田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血液与土壤,田松著,鹭江出版社,1998年8月。
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卫礼贤著,通山(田松)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
三、细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下面的话摘自原文题记,请从课文中找出与这段话意思紧密关联的关键段、比喻、关键语句。
“非洲大陆十分平坦,处处都是荒野。在我看来,如果换一种衡量财富的方式,非洲是最富有的”。
明确:
关键段:“就如一条贪吃蛇,蛇过之处,矿藏、森林、河流,一律变成垃圾。蛇的食量越大,爬得越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我们消耗大自然的能力越强,制造垃圾的速度越快。所谓的现代文明,就建在垃圾山的旁边!”
关键比喻:“贪吃蛇”,“垃圾山”
关键句:“蛇的食量越大,爬得越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我们消耗大自然的能力越强,制造垃圾的速度越快”。
2、作者主张的是什么样的经济观点?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讨论:作者是不是主张建立象“桃花源”一样的社会?
(学生答“是”或“不是”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
4、品味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说说它们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1)“吴矿长卖矿给周厂主,赚了;周厂主卖玻璃给李批发,赚了;李批发卖玻璃给钱物业,赚了;钱物业卖玻璃给
明确:一连串的口语词“赚了”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通俗化,使抽象的原理有了感染力;“看人家这窗户破的!”看似赞叹实则包含讽刺!
(2)“或许在这个奇妙的原理提出之时,无限地球的假设尚可成立。但是到了今天,如果有人依然相信这个贪吃链可以无休止地运转下去,直到地老天荒,那是因为他们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想看到,地会老,天会荒!”
明确:巧妙运用成语,诙谐幽默中蕴涵强有力的冲击力!
5、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贪吃蛇示意图”:
(1)学生根据预习时画的示意图进行交流。
(2)教师投影展示作者的手稿以参考。
作者手稿——贪吃蛇示意图
四、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作者的主张是错误的。下面是署名为辛普里的作者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印发给学生),请大家读后谈谈自己的观点。
你自己停下来唱歌了吗?
辛普里
号称科学文化人的田松,在其“稻香园随笔”系列中连篇累牍地批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抱怨在这种生活中无法“日日欢歌”,最后很煽情地忽悠大家:“让我们停下来,唱一支歌吧!”
这话听起来很美。但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敬佩批评现代生活方式的梭罗、甘地,那是因为这些伟人们言行一致,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提炼感悟,很真诚,不虚伪。尽管可能有许多人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但好像从来人没有怀疑他们的真诚,所以他们得到了普遍的尊敬,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可是,
当然,拥有两个博士学位的田松自有一套狡辩的托词。他会说,高校考核制度如此,不得不应付啦;必须多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才能早日当上教授,从而才可以大展宏图,吸引粉丝,才可以更有效地传播自己的思想,才可以忽悠更多的人一起来唱歌啦等等。总之,作为现实文化与体制中的具体个人,田松自己也是凡夫俗子,也有七情六欲,也想发财拿课题升职称,也和大家一样受制于文化与体制的束缚。然而,作为学者的田松,则洞察了这种体制和文化的弊病,所以尽其所能地呼吁大家摆脱这种文化和体制。这种分裂的人格,不是田松个人的问题,而是文化和体制问题的表现。所以,田松个人生活作风上的“污点”,不但不能构成其观点的反证,甚至反而是他所描述的现代化生活之困境的现身说法:在个人层面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改变整个结构才有希望。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心灵净土”教学设计tag: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