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3

人教版九年级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3

11-07 14:57:56   浏览次数:282  栏目: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人教版九年级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3,

而它,不安的,在祈求着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安祥!

 

1.本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是什么?诗中“浓雾”、“波涛”、“海风”、“桅杆”、“水流”、“阳光”、“风暴”等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2.诗中的“幸福”指的什么?

 

3.这首诗抒发出来的强烈情感是什么?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zhàng)     (xìng zǎo)     (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p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梦鸥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二、理解探究

1.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2.  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荇藻和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南海。

3.《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三、合作释疑

 1.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2.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四、课内精读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祖国大地(祖国山水)。不能删,括号内的文字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出了家乡春天的美好,洋溢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后面的现实形成对比。

2.对比,突出江南大地的破败。

3.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4.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

5.示例:“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6.“那里”指“解放区”。诗人心目中的“永恒的中国”应是:阳光普照、春风吹拂、万物复苏,人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意思对即可)

五、拓展延伸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嘶 xìng 喉 yǐ幛 悴 hāo  dī 

2. 2.D

3.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二、阅读

1. 帆(可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塑造“帆”的形象(诗中其他形象起衬托作用)。

2. 指个人的幸福。

3. 渴望自由,呼唤斗争。


上一页  [1] [2] 

,人教版九年级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3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