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五册语文教案《等待戈多》教学设计1

《等待戈多》教学设计1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704  栏目:高五册语文教案
标签:高五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等待戈多》教学设计1,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邓彤

《等待戈多》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法国近百年来的第一剧作。
该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只有杂乱无章的胡言乱语与毫无个性的几个人物,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它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中学生阅读这一作品会有相当的难度。需要一定的阅读耐心,当然也需要相应的背景介绍与阅读指导。
首先,教师应该设法引发学生对于本剧的兴趣。《等待戈多》产生的缘由极富传奇性与启发性,该剧公演后产生的种种发应都会影响学生对阅读该剧的兴趣。
其次,《等待戈多》没有什么情节,它的全部意蕴便蕴涵在琐碎拼接的画面之中,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受众对戏剧的观赏、阅读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感受人物荒诞、无聊言行背后的情感与倾向。
一、积累·整合
1、剧情梳理
理解《等待戈多》不是借转述戏剧的情节大意所能完成的。但基本的叙事框架确实是解读该剧的重要渠道。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努力通读剧本,然后简要叙述剧作主要基本内容。没有这一过程,后续教学将难以开展。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上场的人物共有五人: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男孩。故事发生两个黄昏。
【第一幕】
荒郊野外。两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流相遇。他们声称自己是在等待戈多,要向他祈祷,向他乞求。为排遣寂寞,他们前言不搭后语地交谈,又做着一连串毫无目的的动作——费力脱靴、穿靴,戴帽、脱帽……不久奴隶主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上场,也要寻找戈多先生。但戈多迟迟不来,却来了一个男孩,他送口信说,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
【第二幕】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是枯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又走到一起,模模糊糊回忆昨晚的事。起初是长时间的沉默。但无名的恐惧使他们两人同时说话,说话只是为了“不听”和“不想”。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但波卓眼已瞎,幸运儿成了哑巴。四人先后倒地,象蛆虫一样爬来爬去,象白痴一样呼言胡语。波卓和幸运儿死了,男孩又来传话:戈多今晚不来,明晚准来。孩子走后,流浪汉想远离此地,但嘴说走,仍站着不动。
剧终。
2、人物分析
(1)出场人物
在贝克特的笔下,人物没有主次之分,没有独特的个性。剧中五个人物都是作为人类存在的不同状态的象征而存在:
流浪汉象征着人类生活的单调、困窘、无价值。他们卑微、低贱、迷离恍惚,浑浑噩噩,象征着不幸的人类。他们只会做些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天的事也不记得了,他们胆战心惊地向波卓乞讨吃剩扔掉的骨头:这是一些只是按照动物的本能生活的完全丧失了人类应有的尊严的“非人”,是一些被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缩影”。
波卓和幸运儿则象征着人类的病态——幸运儿是痛苦的化身,他备受折磨,任人奴役。波卓是压迫的体现,他蛮横凶狠,傲气十足。
(2)未出场的“戈多”
戈多虽未出场,但“等待戈多”却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历来评论家们对这个人物有过多种解释:
其一,戈多(Godot)这一名字是从英语“God”演变而来。即神,天帝,上帝,造物主之意,故这一人物暗指上帝;
其二,戈多这一人物正象征“死亡”;
其三,剧中出现的波卓就是戈多。
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二、感受·鉴赏
1、排演课本剧(或分角色朗读)
在《等待戈多》中,作者主要靠演员的演出本身,靠舞台的形、场面及其所体现出来的气氛、氛围感染观众,这些形象、场面之间并无清晰的逻辑关系,看起来是支离破碎的,但它所传达的气氛、氛围却有着一种内在的统一。
只有读者全身心沉潜于文本中或直接体验到剧中人物的荒唐无聊,才能真切体会到剧中的真实况味。因此,对这类剧作的阅读,教师不宜过多阐释,直接的感受体验将远胜于间接的解说分析。
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合适的方式自然是参与演出或表情朗读。
2、动作细节鉴赏
贝克特主张只有那些没有情节、没大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在《等待戈多》中,作者把情节和动作都减到最低限度,并且让这些细节不断重复,没有什么变化。在不断重复中,这些细节因此富含象征意味。
戈戈脱靴子,象征着要摆脱痛苦。连接波卓与乐克之间的那根绳子,既象征着富人对穷人的依赖,又象征穷人无法摆脱富人的钳制。
戈戈和狄狄把两人及幸运儿的帽子交替着不停戴下去的没完没了的动作,让观众感到滑稽可笑,但在这笑声中,又让人体会到了人生毫无意义的可悲。
戈戈和狄狄玩上吊,也让观众感到好笑,在这笑声中,同样让人感受到人生的绝望。
为填补单调的时间空白,减轻不断袭来的恐惧不安,剧中人物总是做些机械的动作,说些无意义的话,借此证明自己可悲的存在。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脱靴子、穿靴子,取帽子、递帽子,唱歌演戏讲故事,闲聊拥抱,互相谩骂:虽然忙个不停,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虽然满台热热闹闹,却“什么也没发生,没人来,也没人去,太可怕了”。这些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部标志。
作者就是这样让舞台动作和细节说话,把情感心理转化为视觉形象的。两个流浪汉的痛苦就这样通过他们的无聊、烦闷得到了表现。他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
3、品味对话
贝克特认为,社会是毫无意义的,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荒诞不经的,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沟通,那么,作为沟通思想感情工具的语言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理性的、逻辑清楚的语言只能掩饰世界的本质,妨碍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因此,在《等待戈多》中,人物语言便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整个剧作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语无伦次,支离破碎,剧中人与人之间构不成对话,让人莫名其妙。例如:
    戈戈:“瞧这个(他拎着叶子根部,把吃剩下的胡萝卜举起,在眼前旋转),奇怪,越吃越没滋味。”
    狄狄:“对我来说,正好相反”
    戈戈:“换句话说?”
    狄狄:“我会慢慢地习惯”
    戈戈:(沉思了半晌)“这是相反?”
    狄狄:“是修养问题。”
    戈戈:“是性格问题”。
狄狄:“是没有办法的事。”
    戈戈:“奋斗没用。”
    狄狄:“天生的脾性。”
    戈戈:“挣扎没有用。”
    狄狄:“本性难移。”
    戈戈:“毫无办法。(他把吃剩下的胡萝卜递给狄狄)还有这点儿吃不吃?”
这段对话,毫无事件因果前后联系等逻辑思维,根本就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说话人之间没有对话的共同话题,说话人本人也没有一以贯之的话语思路。在大段大段的语言转换之间,这种非逻辑性非理体现得十分清楚。对话的重复和无意义,语言的非逻辑性等,都增加了作品的荒诞感。但所有这些语言,又确实是人那种荒诞感、绝望感的一种外化形式。
贝克特很善于把自己某些深刻的思想通过人物的胡言乱语表达出来。表面看来是些东拉西扯的胡话,借助这些急促的对话短句,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空虚、迷茫与恐惧。作者正是用这种语言填满剧作演出的时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人物的荒诞感。
此外,剧中人物反复地讲着“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嗯?咱们走不走?”、“上帝”、“营养学”、“通大便的药”等台词,相互没有联系,颠三倒四,语意不明,都是作品中人物以荒诞的语言对荒诞世界所发表的荒诞看法。

[1] [2]  下一页

,《等待戈多》教学设计1
《《等待戈多》教学设计1》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