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五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兵车行》教案5,
2.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的句子。
3.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指导:结构是内容的表现形式。这篇课文结构上的特点很突出,由结构分析入手,自然会涉及它的内容,因此内容不单设题,都跟结构的特点归并在一起。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注意这种设题方式,千万不要忽略诗的内容。设题的意图是,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又往往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又称“警策”)等等。因此,在讨论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
1、诗的开头写送别的场面,要害是“牵衣”二句,前四句先写士兵整装待发,后写亲人赶来送别,都是为这两句作铺垫的。能把握这两句的内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第一问: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第二问:兼有提挈全诗和设置悬念的作用,因为第二、三段的内容极其深刻地说明了这震天哭声的由来。
2、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诗章法严密的特点:一是逐层深入;二是前后照应。讨论此题,最好与表情朗读(可参考“诵读提示”)结合起来,讨论一段朗读一段,以加深领悟。答案要点:主体部分即课文第二、三两段。开头两句有承上启下作用,其中“点行频”一语为叙事总纲。以下分五层:首言超期服役情况严重,死于边庭者极众;次说农村缺乏劳动力,生产凋敝;再用“况复”二句转而单叙“关西卒”之苦;更由此说到社会心理的变化;最后用青海战场惨象作结。
3、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此说有理。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据此,我们无妨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这道题是按书面要求设计的,比较简括,学生可能不易回答得完整,讨论时可以将它化为若干个小题,如“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等。
明确: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
4、引文出自陆机《文赋》。所谓“要”,不是仅指开头或末尾,也包括中间部分,究竟在何处要视行文的具体情况而定。指导学生答题应先讨论诗的主旨和诗人揭露现实黑暗的深度何在,但也不妨从比较入手。
明确:“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再补充一点:这首诗以描绘出征场面开篇,以勾画古战场惨景作结,二者遥相呼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如将警策放在其中任何一处,皆非所宜;而这两句上应“点行频”三字,下启关于战争危害一段叙述,亦可谓之“居要”。
(三)紧扣加点词语,分析下面诗句的含义。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此题为赏析名句而设。要提示学生注意这些诗句的社会背景,把握诗人的意图,进而体会它们的艺术效果,要反复读几遍,看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案要点:1.尚未成年的孩子和白发老人都被征服役,使人目不忍睹,揭露了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罪恶。2.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大多重男轻女,而今日反以生女为好,这种反常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兵役的残酷和男丁们的悲惨命运。
三、课外拓展(课件展示)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参考答案]
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 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
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
2、三幅画面是:羽檄飞驰,喧呼救边;京城安定,四海清平;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3、(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 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 过了李诗。
(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 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上一页 [1] [2]
,《兵车行》教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