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案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我们的心灵,我们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就会学得愉快,学得有效。
一、引:
诗歌不读不能尽得其味,怎样才能有滋有味地诵读呢?
学生发言:
文章——读准音;理解透;知人论世。
声音——音质好;用普通话;声音响亮;朗诵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情感——情感真切自然。
其它——配乐;仪态大方;标注朗诵符号。
二、读
字词检测
【一读】听录音,在课本上直接划一些朗诵符号,并思考:这首诗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情感?(“恨”)
【二读】根据所标划的符号自读。
【三读】配乐。找两学生(男、女)读。提示:其他同学听后要点评。
【四读】教师配乐朗诵。
三、议(恨)
“恨”什么?学生结合诗句概括,在这一过程中,注意重点内容的提示。如离别场面描写中,有听觉,有视觉,有细节,其中的“走”相送;“里正与裹头”;“二百州”“千村万落”。
——生离死别 ——频繁征兵 ——超期服役 ——民生凋敝
——战场惨象 ——无从伸恨 ——反盼生女
三、延(忧)
那行人之“恨”,那百姓之“恨”,不也正是子美之“恨”吗?而诗人的恨不正源于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火热的心吗?
PPT:学生所学过的以前杜甫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 ,老妇出门看。”
“朱门 ,路有 !”
梁启超说,杜甫“对于下层社会的痛苦,看得真切,所以常把他们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
(深情地)唐朝正午的艳阳已经西沉,那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浩渺的湘江永不停息的涌动的水面上。随波颠簸浮沉的一叶孤舟之上,一位59岁的老人,衣衫破旧,容颜憔悴,形容枯槁,他终于闭上了那悲切的眼神,结束了那旷世的孤独。他凄凉地消失了,没人送葬,没人默哀,只有那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诗中诉不尽的悲愤。
《兵车行》,不是一般的叙事诗,它是中华民族忧国忧民精神、品性和灵魂的一座里程碑。体现忧国忧民的民族精神的诗词、人物非常多,请前后四个同学一组比比,看谁举的例子最多,注意要说得具体些。
四、结
朗诵比赛:(1)内容:古典诗歌,忧国忧民;(2)小组合作或个人朗诵皆可;(3)最好配乐。(4)时间: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