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考语文复习资料中考语文专练2017年长沙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2017年长沙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03-06 16:56:48   浏览次数:999  栏目:中考语文专练
标签:中考语文专练大全,http://www.lexue88.com 2017年长沙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3.解释下列短语。(任选4个作答)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5.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6.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五)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19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日:“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17.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怅恨久之    B.辍耕之垄上
C.蜀之鄙有二僧    D.西蜀之去南海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苟富贵,无相忘。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9.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志”,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长沙四大名校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题:文言文阅读(A)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我的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    ②惟吾德馨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7.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这句话。
    我的翻译:
    8.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9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7年长沙市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