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高考诗词名句复习诗歌鉴赏题备考63道

诗歌鉴赏题备考63道

11-07 15:04:00   浏览次数:748  栏目:高考诗词名句复习
标签: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诗歌鉴赏题备考63道,

   9.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比喻,并与下文的 字前后呼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12.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清霜重复

   1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56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16.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①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②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诗歌鉴赏题备考63道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