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示例:诗人具有济苍生的抱负,也期待着同样能得到人生的知音;诗人在结尾以“碧山暮”、“秋云暗”一方面写出了听琴时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愁情。
诗歌鉴赏训练题(2)
2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送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句听“人已远” .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0.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2 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3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4 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 ②他日泪:往年之泪。 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示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3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西 楼子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3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行人:指困金兵南侵而逃难的人。②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1)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2)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极端悲愤忧郁的心情 表现手法:象征
3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4分)
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3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柳 咏 柳
贺知章 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前者用了比喻”给1分,“后者用了拟人”给1分。分析
,诗歌鉴赏题备考63道tag: 诗歌鉴赏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高考诗词名句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诗词名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