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 教学案例和反思 清风徐徐
《灰椋鸟》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但是,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我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那片林子,逐步构建文本的价值。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在这样的“绒地毯”上感觉会怎么样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点评】 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探寻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其思考才会充满张力,学生置身在如此的对话场中才能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过程有“一举三得”的价值:其一,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其二,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起“预热”作用;其三,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引领作用,课堂既不失浓浓的语文味道,又充溢着生命的无限魅力。
,灰椋鸟 教学案例和反思 清风徐徐
tag: 教学 灰椋鸟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课堂实录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