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师:将书翻到154页,我来请两个同学朗读第一段,大家认真听,听完后来评价。
(生1读,声音洪亮,断句清楚,语调上缺少变化。生2读,声音轻柔,节奏明快,最后一句的感情没能读到位。)
师:谁来说说?
生3:生1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快了,没那么一种舒适的感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衔接的不好,感情上不够豪放,显得不开阔。
生4:我觉得生2比生1读得好,反正我眼前是有那种一种意境的。生1读得就跟我们念书一样,没什么味道。(师微笑着看生1)生2最后的“羽化而登仙”,应该舒缓一些,应该读成这样“羽化——而——登——仙——”。
师:两位同学的朗读都有长处,而我想我们还是少说长处,因为不足才是我们需要弥补的,也就是我们的学习内容。他们评价得比较到位。老师也想接受两位同学的指点,来试一试——
(教师朗诵)
师:也请大家来批评。(无人举手发表意见)大家不说话,到底是读得好还是读得不好啊?(生说好)那还不给点掌声?(掌声)
师:其实啊,我想我们要读好它,必须要先理解它,感受它。下面全体同学按照两大组的形式,分别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说说第一段的内容。
(学生口头“乱”说,三分钟。)
师:你来说——
生5:在壬戌年七月十六这天,我和一位朋友到赤壁附近的江面上赏月。风打在我的脸上,很惬意。波平浪静,只有月光在水面上像银子一样跳动。(有学生议论这不合理)我们喝着酒,吟诵古代有关月亮的诗歌,非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船轻快的前进,越过了茫茫的水面,好象是离开了人世,来到仙境一样。
师:不错。你来——
生6:十六那天月亮最美,江上的月亮也格外明亮。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船上喝酒,喝得很尽兴,触景生情,唱起《明月》诗中的《窈窕》篇章。月亮逐渐升高,满江都是月光,一直到天的尽头。他们的船越行越快,好象要飞到天上。
师:两个同学说完了,大家想想,以哪种人称来写这段好?
生7:我觉得第三人称好,她说的太美了。
生8:其实都可以,不过用第三人称就不能写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了。
师:你发现的很好。两种人称都可以记事、描写,但是在直接抒发感情上是有差别的。你能说说作者在抒情的时候用了什么人称吗?
生8:第一人称,直接抒情,很自然。
师:那怎么理解文中的“苏子”呢?(学生答不上,师示意坐下)
生9:一般姓后面加“子”表示对他人的敬称,但是我感觉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因为很少看到第三人称的痕迹,不知道“苏子”是不是自称。
师:那么,按照你的假想,苏轼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
生9:可能他是急着要叙述,或者说要诉说吧。
师:好,这观点我同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饱受忧患的苏轼回忆刚刚过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倾诉,他要超越,显然,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我”要饮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随那茫茫江面闪动的月光,到达一个属于自己的纯净的世界。这样似乎更为合理一些。我们不妨在理解文中多注意那潜藏着的“我”。
师:刚才生5说江面上月光在跳动,有同学可能有不同意见。大家想想,是随粼粼水波跳动好,还是月光像银子一样镀在江面上好?
生10:跳动好,有动感。假如江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虽然明亮,但是没什么生机。跳动就能表现轻松闲适的心情了。
(众人表示同意)
师:由此来看,“水波不兴”,并不是风平浪静,一点波浪都没有,而是没有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的雄浑豪壮罢了。
师:这一段里,我特别喜欢两个句子,一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吗?
生11:“清风”是微风,吹得人很舒服,并且是慢慢吹来,恰到好处。可能老师喜欢这样的感觉。
生12:清风不仅清凉,清爽,而且轻柔。
生1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
生14: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已经是开阔的,苏轼的心胸也是开阔的。
师:大家说到我心里了。不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句,我并不是按照书本注释上理解的,我认为这里的“白露”应该指的是月光,而并不是水气,理由是,前文写月光先升起后移动,紧接着应该华光丰盛,照彻江面。用白露这个比喻显示出月光的晶莹和充足。当然我也不能肯定的说说成“雾气”就一定不对。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在不到深夜的江面上是没有水气的。这个先存疑吧,以后大家有生活体验后再来解决。现在我们要看“横”与“接”这两个词,看它们用得好不好。
生15:“横”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也很好。“接”字感觉一般化。
师:“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好在何处?
生15:小木船随便横放在那里,表现闲适的情趣。
生16:这里的“横”不是横放的意思,而是弥漫,本来是水气,哦,不,是月光,用横字写用动感,化静为动。“接”字我也感觉不出来,大概是固定用法。
师:对“横”分析得有道理。假如把“接”换为“通”呢?换为“连”呢?
(学生小声比较换过的句子。)
师:这个我不去解释了。但是,有时极平常的一个词,用在极平常的一个环境里,它可能就有不寻常的效果。好,大家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自己读读,说说喜欢的理由,就不在课堂上交流了。
(学生读、划、说)
师:现在能不能背下来?试一下吧——
(教师与学生齐背)
师:第一节,作者是以道家思维看风景,抒内心。下面看第二节,可以分几层,为什么?
生17:两层。第一层到“天一方”后,是写歌声。第二层写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