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叠印剥离教学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戴望舒,中国现代着名诗人。现代派诗人,以一首《雨巷》赢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tag: 再别康桥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大全,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高一语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