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演示《诗歌鉴赏》。)
情感 情是诗之胚
景物 景是诗之媒
(听听录音《再别康桥》,活跃气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生(2):第二小节。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
(生读。)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不过“那”字后面稍作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再读一下,好不好?
(生读。)
师:诗人将 “金柳”比喻为“新娘”,这一意象有什么好处?
生:“新娘”非常的妩媚、娇美。
师:“夕阳中的”,更体现出她的“温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同学们,还有吗?
生(3):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
师:很好,从词的角度来分析情感,你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康桥的一切都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以宁静来送别诗人。
师:分析很到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读。)
师:“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师:不错,这位同学你还要说什么?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
师:好,先请你读一下。
(生读。)
师:“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点。请你说一说它的好处。
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榆树下的青潭中,特别是您刚才说的朗读,这一节节奏很优美。
师:不错,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 “沉淀” 一词,是否矛盾?
生: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人说诗人用 “沉淀” 一词是表达他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不一定是一种说法,关键在于你的言之成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 同学们学了这几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的特点呢?
生(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
师:两位同学很好地总结了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情感 (情是诗之胚)和景物(景是诗之媒)(投影)这两个要素。接下来请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写的是第一节:再次作别母校,心中顿生万千离愁,正如我轻轻踮着脚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的离开,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换着了万千的云彩。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符合本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