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语文教学设计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⑤然而不王者( )
【合作探究】
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 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gū, 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zhuài, 摇着)
C.庠序(xiáng,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 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www.lexue88.com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基础演练】
1、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 yì)帛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4、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