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所见》 姚晓琳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了解重点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想象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及根据课文内容编故事是难点。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挂图(或放幻灯),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所见》。所见,就是作者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多数作品抒发其闲情逸致。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集》和笔记《子不语文》等。
二、指导看图
图上有些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先一个一个说,再连起来说一遍)
同学们看了图,想一想诗人是怎样描绘自己所见到的情景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1.请听录音,看看课文有几句话。(学生标出句子)
2.看音节卡片,开火车读。
suǒ mù qí zhèn yù bǔ míng bì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4.分组读课文,男女生各读一句。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去掉音节读。(注意“欲、捕、闭”的读音)
3.识字、记忆字形。
(1)出示要掌握的生字卡片。
(2)分组观察、讨论,利用以前学习方法识记字形。
(3)检查自学情况。(指出一名学生当小老师,师生评议)
(4)教师重点指导:
所,suǒ,平舌音,8笔,左右结构,左边起笔是撇,不要错写成点,右边斤字边。
牧,mù,8笔,左右结构,左边是牛字旁,右边反文边;注意“牛”字作旁时,下边的一横要变成提。
骑,qí,11笔,左右结构,左边是马字旁,右边奇字边;注意“马”字作旁时,横要变成提。
振,zhèn,10笔,左右结构,左边提手旁,右边辰字边;注意读准前鼻音。
欲,yù,11笔,左右结构,左边谷字旁,右边欠字边。
捕,bǔ,10笔,左右结构,左边提手旁,右边甫字边。
鸣,míng,8笔,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鸟字边。
闭,bì,6笔,半包围结构,外边门字框,里边才字心。
4.巩固练习(做游戏)。
(1)找朋友,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卡片和汉字分发给16个同学,老师说一个字,两位同学分别将正确音节和汉字举到一起。找对了全班齐读三遍。
(2)组词练习。
五、课堂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汉字卡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1.引导学习第一句。
(1)自由读第一句,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能说一点就说一点)
(2)齐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注意轻重音和停顿):
牧童 / 骑 / 黄牛,歌声 / 振 / 林樾。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4)教师小结:
牧童,放牛的孩子。振,振荡的意思。林樾,树叶稠密的意思。樾,树阴。全句的意思是:牧童骑着黄牛,唱着山歌往前走。他的歌声响亮,在树林中回荡。
2.引导学习第二句。
(1)自由读,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指导朗读:
意欲 / 捕鸣蝉,忽然 / 闭口立。
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3)教师精讲:
意欲,心想的意思。捕,捉的意思。鸣,叫的意思。蝉,知了。鸣蝉,正在叫着的知了。闭口立,闭上嘴站在那儿。全句的意思是:他走着走着,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便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
三、想象情景,朗读、背诵课文
1.自由读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展示的画面——牧童蝉鸣图。
夏天,在树林中,牧童骑着黄牛高歌。知了在树上欢唱。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想去捉知了,忽然,闭住嘴呆呆地站住了。这幅画面,使我们好像亲耳听到牧童的歌声戛然而止,亲眼见到牧童沉浸在寻找鸣蝉的愉悦之中。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牧童捉到蝉了吗?
学生自由想象,同桌相互讨论说说。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说,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练习
1.写一写课后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古诗两首《所见》 姚晓琳
tag: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