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案例
作者:楼嘉颖
教《小蝌蚪找妈妈》的理解课文阶段,按目标系统中子目标的要求问:“课文里为什么说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而不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随后让学生一边看图和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一边想,并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讨论时,有一个学生说:“青蛙的肚皮是白色的,背上和腿上是碧绿色的,所以说它披着碧绿色的衣裳。要是说它穿着碧绿的衣裳,就好像是它已经把碧绿色衣裳的扣子扣拢了。那就是说它全身都是碧绿的了。”
上述学生的回答说明,学生为了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必须集中注意力观察图上青蛙全身的颜色,记忆他们在生活中感知过的披着衣服和穿着衣服的表象,想象若说青蛙穿着碧绿色衣服的形象,并在脑子里将这个穿着碧绿色衣服的青蛙形象与插图上青蛙的颜色进行比较。
同时,认真阅读课文里的有关句子,判断表达青蛙的颜色到底是用“穿着碧绿色的衣裳”好,还是用“披着碧绿的衣裳”好。在此基础上,脑子里便默默地选用和组织词语,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儿童的这一系列活动都以认真听,并仔细分析教师的提问为前提。这个过程,不仅使儿童自觉地掌握了有关的字、词、句,而且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这样,教师的一问,引发了学习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的联系,并通过要素联系中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一举几得,发挥了教学的立体功能,加速了学习系统的全方位的发展。
,《小蝌蚪找妈妈》案例
tag: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