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实验》课后反思
背景:
课文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片断1: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生读)
师:这里的“不假思索”怎么理解呢?
生:“不假思索”就是不讲假话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想也不用想的意思。
师:你说得对。陈娟,你是哪里人?
生:通元人。(学生很快回答出来。)
师:你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生:因为我早就知道了。
师:沈阳,你几岁?
生:九岁。(生很快回答)
师:你为什么也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
生:因为我早早知道了。
师:那小女孩为什么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同样,如果这里的“不假思索”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查字典和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然后读一读,就算这个知识点的完成。显然是不够的。而通过上面的片断的学习,学生对“不假思索”理解得更全面,更懂得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用这个词。在课后的作业中,学生用这个词的造句,正确率达到96%。
片段2: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这里的“一”、“二”要读得快点,他读得太慢了。
师:这里应该怎样读呢?我们还是来轻声读读这句话吧。
生:我也认为要读得快,因为有危险。
生:我认为要读得慢。要是读快了,下面小女孩的话就来不及说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读真棒。
生:我也认为要读慢。因为“一”、“二”后面都有省略号。
师:一般情况下“一”、“二”之间用什么符号?
生:顿号。
师:用顿号,我们就要很快地读:一、二。用逗号呢,就要稍长一点。这里用省略号该怎样读呢?
学生拖长声音读。
师: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说话要拖长。
师:这里的省略号是表示声音的延续,也就是字音要拖长。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对呀,从这里我们看出下女孩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当教育家说“二”时,小女孩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比较响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师:你们都想让教育家听到吗?(学生笑了。)谁来试试?
学生轻声地读,读得较慢。
生:他读得太慢了,要读得快点。
师:为什么?
生:时间很紧迫,不能慢悠悠的。
师:那你来试试。
这位学生读得又轻又快。
生:不能太快,因为“你第一”、“你第二”后面都是逗号,再说要让同伴听清楚。
师:你来试试吧。
学生读得恰当好处,大家都鼓掌了。
师:我们也一起来好好读读吧。
反思:
情境教学强调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其“美”、“情”、“思”、“儿童活动”及“周围世界”作为构成的要素,因此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中就是以情境为背景,将当时情境融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本例中,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危险的情景:让学生明白当时孩子们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危险,通过课文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三个学生只有尽快离开这口“井”才是最安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险!快上来!一……二……’”这时当学生读得比较慢的时候,在生生评价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读的同学在快慢上没有掌握好。而当第二位同学读的时候,又把 “危险!快上来!一……二……”读的太快。这时,其他同学就不同意了,这么快三个人根本来不及把三个小铅锤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后,就知道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不然小女孩的话也来不及讲了。又因为课文中用的是省略号。所以到最后同学读的时候是既紧张又在一、二那慢一些。而在读一个小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时,也是一样,很多学生都进入到了那个危险的情景中去了。因此,当一位同学读得比较慢时,很多同学都认为不对,应该要快一点。原因是时间很紧张,容不得想太多。这里,我应该再追问一下,时间紧张是因为什么?这样对文本能有更好的理解。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如: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处理等。
,《一次成功的实验》课后反思
tag: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人教版语文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