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情感书写特殊的“信”《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
教材剖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送往小木屋的信》是北师大版教材3年级下册,以“书信”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全文围绕“一封送往小木屋的信”具
体介绍了边防战士的生活。课文的1~6自然段,重点介绍小木屋的地理位置,突出战士的责任重大和生活单调。第7~8自然段表现
了指导员关心战士的真实情感和战士们对来信的珍爱之情。最后一部分呼吁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写信给边防战士。
2.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1个,会写10个字,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表达真实的情感。
(2)在读文的过程中,了解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们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理解他们渴望得到信的迫
切心情,激发学生对他们的热爱、敬佩之情。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从而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深层含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潮湿的海防前哨,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幽静的密林深处,在最危险
、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
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2.读词语。(课件出示:疙瘩公顷 蚊子 牛虻 隔绝 书籍 揣在 憋不住署名。)
3.再读课文,粗知大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
师:谁想读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边读边想。
师:再一次用心地去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2.学生自学、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句话。
(1)“……汗水把信都浸湿了。”
师:汗水能把信都浸湿了,这是一段怎样的路程啊,联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看一看那里的环境究竟怎样?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体会出小木屋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 “在半山腰上”,说明指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导员
送信很不容易,路途远,行程艰难。)
(2)“指导员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而是用手捏着。”
师:你能把这封信捏起来给大家看看吗?指导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指导员小心翼翼送信的情景表现出来。
3.学习第8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8自然段,从战士们对待信的表现中,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信的珍贵呢?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士们拆信的句子体会信的珍贵。“谁也舍不得”说明三个战士任何一个人都舍不得立刻拆开信,可见战士
非常珍惜它,从“实在憋不住了”体会到战士们忍了很长时间,确实忍不住了才把信拆开。从“慢慢地”体会到战士拿信、拆信
、读信都很小心,生怕把信弄坏了。)
4.指导朗读。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战士对这封信的珍爱之情?
(指名读,评价读。)
师:作者连用了三个“慢慢”写出了战士们一系列的动作,读这样比较长的句子时,我们还要注意停顿。
(课件: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 慢慢撕开/ 慢慢地读。)
(师范读,生练读,再指名有感情朗读。)
5.引导学生体会写战士们读信的句子。
从“每天”“直到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可以看出战士们把这封信读了很多遍,信的内容都牢牢地印在脑子里。说明战士们非常喜
欢读这封信。从“折痕处都烂了”体会到战士们把这封信看了无数次。即使折痕处都烂了,还生怕把它弄坏,要小心地保管起来
。
师: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战士们视信为珍宝的那份感情呢?谁来读?
6.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师:少先队员写的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为何这样珍贵?结合整篇课文去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和战士生活的对比,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单调、寂寞。)
师:为什么战士们就能常年忍受这常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和寂寞呢?
7.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精神生活单调,正像你们说的那样他们心中装着祖国,他们苦并快乐着。通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我们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指导员送信是那样小心翼翼,战士们读起信来是那样爱不释手。是因为——
(引读:在这样平静寂寞的日子中,信,就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师:在这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和思考?
师:把这个逗号去掉,你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
师:加上这个逗号,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8.理解“家书抵万金”。
师:谁的来信可以称之为家书?同学们,在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一封家信真是胜过“千万两黄金”啊!在当今的和平年代,读了
这篇文章,对于“家书抵万金”,你又有新的感受了吗?
师:这里的“家书”仅仅是指亲人的来信吗?
师:(小结。)这个“家”不仅是指战士们的小家,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大家。我们的家有960万平方公里,森警部队守护着
3000多万公顷的森林草原资源,年均扑火300多起。同学们都知道前几日,我省大兴安岭发生了森林大火,你可曾知道,就是这些
森警战士战斗在火海中,有的还把年轻的生命常年留在了茫茫林海中。而他们的生活却是那样艰苦,大部分战士患有严重的关节
炎和冻疮,当他们巡防森林的时候却要忍受着患处糜烂的煎熬;最可怕的是他们消息闭塞,生活寂寞,有的战士手捧着“母亲病
危速归”的电报时,他的母亲早在半个月前就离开了人间。
9.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战士们说些什么?
四、扩展延伸,内化情感
1.有的同学提议给那里的战士们写一封信,你们的提议太好了,作者也呼吁我们——生齐读最后一段。
2.指导写信。
师:森林战士的家人们!你们在信上想写些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张信纸上吧!写信时,希望你注意书信格式。还要在
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地址、邮编。
(课件出示通信地址、邮政编码。)
3.交流信的内容。
4.我提议,这些信,我们不要一起寄出去,而是每天寄一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吗?愿我们寄往小木屋的信,能给那里战士们单
调、寂寞的生活带去一丝快乐。以此来回报战士们无私的奉献。
评析:
一、教学环节删繁就简
,饱蘸情感书写特殊的“信”《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tag: 教学 情感 小木屋 , 北师大版第六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第六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第六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