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了大海》案例
如果想查找本课更过相关资料,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谢谢合作!
洋思人的教学理念如果从新课标所强调的语文的人文性去理解,我觉得评价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能给学生一把开启课文的钥匙——即先学。就是能把学生领进教材,让学生真诚的与教材对话,体验人本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然后收集同学们丰富的思想——即后教。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达到让学生自主与作者交流思想的目的,能让学生冲撞出一些思想的、智慧的、情感的火花,哪怕一点点……。这是我在教《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感受到的。
一:拿着“钥匙”,自主学习
《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又从不出家门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爱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学习课文过程中,我先通过自学提示,给孩子学习课文的钥匙,然后让学生自己走进教材去探索。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继父的印象如何?”
我的话音刚落,有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这个继父不好,怎么可以骗河子,真是一个骗子。”这句话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反驳:“这不叫骗,他的谎言也是为了让河子独立生活。”“他是善意的,他是善良的”……
出示自学提示:你觉得伯父是个什么样的 人?从哪看出来的?
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同学们辩论的激情没有退去,在老师的引导下,把自己的目光快速转向课文,从课文中寻找自己的论据。
二、思想碰撞,激起火花
同学们拿着老师的“钥匙”,开始认真阅读课文,继续体会继父那良苦用心。一段时间的自学,同学们开始全班交流思想。
1、 大海到底有多深
在同学们谈论继父言行时,一个同学提出:“为什么继父非要用‘看海’作诱饵,来让河子学会独立生活?也可以用去‘动物园’、去‘看名山’等等来让河子学会独立生活?”又一波澜被掀起,我顺势“添柴”,“是啊,还可以说去北京看天安门,到麦当劳吃汉堡。”同学们笑了,笑声之余,课堂静下来,一会儿,同学门陆续站起来
“因为继父就是海员,他了解海,他爱海,所以他想让河子也爱海。”
“因为大海太壮阔了,是让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对 ,海就像人一样有宽阔的胸怀,有宽容之心,可以为人排解烦恼。”
“我觉得继父不正像大海一样的宽阔、包容吗?”
“对,海有时平静,有时汹涌,海里蕴涵着太多的东西,就象我们的社会……。”
“对,继父让河子看海,就是让孩子了解社会,以后能走进社会,还能在社会这个大海洋里自由遨游……”
…… ……
孩子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让我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孩子们也鼓掌,教室氛围更浓了。这样学生思维从教材又走向了社会生活,学生的情感和作者达到了共融。
2、“伯伯”应改成“爸爸”
当学生体验到继父那深沉的爱和良苦用心后,引导学生回过头来关注河子的成长历程,通过对比前后变化,通过读,一个学生又提出:“老师,我觉得结尾处当作者站在继父的遗像前说的话,应该把‘伯伯’改口成‘爸爸’了。因为继父给他的那种爱不低于亲生父亲,再叫‘伯伯’就太没情感了。
好一个知情知意的孩子,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里,他大声朗读
“爸爸,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
我顺势把课堂推向高潮,“是啊,亲爱的爸爸,我现在真的想对您说……”
同学们不禁站起来,饱含激情,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读着
“爸爸,我懂得了看海的真正的意义,您是想让我在社会的海洋中,自食其力的活着,
“爸爸,我看见了大海,真的,看见了您那良苦用心,明白了您那善意的谎言”
“爸爸,我看见了大海,看见了您那像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还有那伟大的父爱”
“爸爸,我懂得了看海的真正的意义,您是想让我在社会的海洋中,自食其力的活着,“
“爸爸,请您放心,您的目的达到了,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您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教室里静下来,同学们哽咽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他们难以理解的人间真情,今天在课堂上却在孩子们心中血肉丰满起来。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还没有从课文中走出来,只有一个学生跑到我面前,悄声对我说“老师,请您告诉我,河子现在怎么样?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我想与他联系!”
…… ……
回想这堂课,教师的话语并不多,只是走进了学生中,努力为学生搭建一种与教材,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思想时,让短短的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思想飞跃,情感碰撞,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课堂。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看见了大海》案例
tag: 大海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北师大版语文教案 - 北师大版十二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