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艺术特色领悟
1. 欧·亨利式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欧·亨利式结尾是最为吸引人的。关于这一点,人们历来赞誉有佳……前文足够的铺陈,结尾完全脱离人们预想的轨道,使人在惊愕之余又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布局的合理性。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2.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四、拓展训练
(一)小组活动:
1.在布置阅读的六篇外国小说选文中,找出欧·亨利的作品。(阐述认定的理由)
2.给六篇小说选文取名(拟题目)。
选文一 欧·亨利(美)《警察与赞美诗》
选文二 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
选文三 莫泊桑(法)《项链》(《首饰》)
选文四 契诃夫(俄)《凡卡》(《渴睡》)
选文五 契诃夫(俄)《小公务员之死》
选文六 马克·吐温(美)《百万英镑》
(二)探究《警察与赞美诗》:
1.《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1. 《警察与赞美诗》情节结构上的特点:
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2. 《警察与赞美诗》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的。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活动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
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以风趣,实则辛辣尖利。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且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补充: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五、对照教学目标作课堂小结: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板书:人间苦难 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
六、拓展:图片鉴赏
1.《孩子,我为你的教育而哭泣!》
2.同龄人的境遇:王致中17岁, 在贵州以背煤为生。一筐煤40公斤,从煤坑向上爬
3.《美丽的城市 流浪的老人 》
“仁者,莫大于爱人。” ——《论语》
世界需要互助精神!人类需要爱心!
七、设身处地:(三选一)
(一)如果琼珊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培养学生的与人为善、关怀他人的美好品质和责任感)
(二)设想20年过去了,琼珊成了著名的画家,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她回忆起“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对自己的孩子说了一番话。她会说什么呢?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三)发挥合理想像,描写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常春藤叶的场面。
(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力)
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开端:(1-11) 琼珊病重 藤叶 贝尔曼
发展:(12-36)琼珊病危 夜里 冒风雨 画藤叶
高潮:(37-52)琼珊好转 生命 最后 生病住院
结局:(53-55)琼珊脱险 征兆 杰作 去世
(人间苦难)(精神支点) (人性之美)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后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归类到“精神支柱”的小说,是对学生进行“人性之美”熏陶的好文本。我的教学目标设定有二: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课堂教学实践中,从导入语到结束语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公开课教案23tag: 公开课 常春藤 , 高一语文必修二,高一语文必修二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苏教版 - 高一语文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