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渲染 突破 整合《最后的姿势》教学札记

渲染 突破 整合《最后的姿势》教学札记

11-07 15:17:53   浏览次数:184  栏目: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渲染 突破 整合《最后的姿势》教学札记,

渲染  突破  整合《最后的姿势》教学札记

许庄中心小学  徐龙斌

本学期我很荣幸顶岗交流至许庄中心小学,得到了该校领导老师无微不至的真诚关爱。最近,学校安排我们每人上了一节汇报课。课后,张校长带领年级组老师进行了长达两节课时间的评课活动,个人感受颇深,现将一些讨论意见及个人思考整理如下。

一、情感渲染要入境入情。

诸如《最后的姿势》此类文体,情感主线永远可以作为教与学的脉络进行。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名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后介绍谭千秋老师牺牲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及送别活动,引出文章的中心句“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并以此为主线,展开了震前——价值取向;震中——舍己救人;震后——高度评价三个版块的教学,在每一个版块教学中,均紧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进行。

预设中,我以为,紧扣中心,如此层层渲染,步步铺设,学生的情感必定能渐行渐深,逐步上扬,达到理想课堂的情感高潮。然而,实施中,始终感觉课堂情感氛围不愠不火。究其原因,只在入境上尚欠火候。众所周知,入境方能入情。虽然教学中,也让学生读课文中描写地震情形的句子,并批注感受,但地震毕竟距离我们很遥远,学生并不能找到相关的情感和知识经验储备。若在教学中,在学生品读文本后,播放一些地震纪实的音像视频资料,如《唐山大地震》中有关片段,最后再回归文本,品读感悟。这样,地震来临时死神的狰狞面目、人的本能恐惧、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的无力无助,自然会使学生置身文本情境,从而对谭千秋老师油然而生崇高的英雄映像。

二、难点突破要变轨机动。

本课教学中,如何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是教学难点之一,也是对课文题目拟定的理解。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自然理解这句话,我在备课时煞费苦心。最终,我选择了在课堂训练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联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谭老师的姿势是                        的姿势。

谭老师的姿势是                        的姿势。

谭老师的姿势是                        的姿势。

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较为顺利地在文中找出了相关语句。如,谭老师的姿势是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的姿势;谭老师的姿势是誓死护卫学生的姿势;谭老师的姿势是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姿势;谭老师的姿势是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姿势;谭老师的姿势是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姿势……

经过训练,学生再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且带着自己的独特个体感受,此教学难点在机动变轨的训练中获得较为成功地突破。由此,教学中的难点突破,练习中的解题指导,不妨换个角度,做个“扳道工”,来一次机动变轨,既能突破难点,又能拓宽学生思维视野,何乐而不为?

三、必须整合课时,有效进行读写拓展。

整合课时拓展读写是当前我区小语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也是开学初张校长交给的年级组教研主课题。本节课,在课前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我以“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为主线,以震前——震中——震后为顺序,完成了文本的教学,并在教学总结阶段,欣赏诗作《五月的挽歌》(节选),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感觉自己是为整合而整合,为拓展而拓展,没有能理顺整合与拓展的关系,没有能厘清整合与拓展的节点。

关于整合与拓展,我们认为,整合课时是为了拓展读写,拓展读写的目的是为了拓宽训练面,拓宽知识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结合本课教学,我认为至少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读写:

1.在课前,让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汶川大地震涌现的感人故事,由英雄群体面引出谭千秋老师英雄个体,并助于学生进入情境

2.在学习侧面描写,即救援人员,学生,老师对谭千秋老师英雄壮举的评价后,适时拓展:作为我们在从文字里了解了英雄壮举后,对谭千秋老师的评价是什么?

3.课后拓展,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作为对英雄的赞歌。

 

附:《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音乐起,教师:同学们,每一个生命都会要面对死亡。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和躯体的湮灭。然而,对于死亡,有人这样说:(出示课件)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齐读,师:你们知道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人虽然死了,人们却会永远记住他。谭千秋老师牺牲后,魂归故里,在他的母校湖南大学,两万名学生手捧烛光,夹道相迎;在黄花机场,100多辆出租车自发送行;在祈东县,乡亲父老们跑几十公里山路到县城迎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深情地赞誉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课件出示)

齐读。 

师:是啊,英雄不死,人们至今都还清晰地记得他——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课件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谭千秋老师给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课,谈到了人生的价值。

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天有不测风云,谭老师没有想到 ,学生们没有想到,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震惊千里的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地震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来感受它的可怕。请同学们朗读课文4至7小节,把描写地震情形的句子划下来。

(1)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课件出示:自由读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过渡)地震来临时,如果我们也在室内,我们会怎么做?

(2)地震像恶魔一样狰狞扑来。我们的谭老师是怎么做的呢?同学们继续读4至7小节,用“        ”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谭老师动作的句子。

课件出示:语言描写: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指导朗读。

动作描写: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设疑:谭老师将学生拉到课桌底下,他自己为什么不也立即躲到课桌底下呢?

讨论:

师:是啊,可能是谭老师心里只想着学生的安危、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可能是谭老师为了让学生增添一份生存的希望,也可能是谭老师什么都没来得及多想,但他最后的姿势却永远定格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面对这样一位老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说: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 [2]  下一页

,渲染 突破 整合《最后的姿势》教学札记
《渲染 突破 整合《最后的姿势》教学札记》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